medical news
醫病關係
AI大數據+3D模擬儀器,10分鐘預知隆乳後的自己
台灣每年大約有2萬人隆乳,因為不滿意手術結果,約有4%的人會二次手術,重做隆乳。為了提高隆乳滿意度,醫師開發AI大數據3D隆乳儀器,全身上下掃瞄5秒鐘,經由大數據演算,10分鐘就能看見隆乳後的樣子。
感謝那一場訴訟,我從此恣意遨遊醫療世界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在2024年上路,一位曾經遭遇醫療訴訟的醫師敘述被家屬誣告,獲判無罪。
連監察委員也看不下去的醫審會鑑定制度
當發生醫療糾紛,由專家組成的衛福部醫事審議委員會是第三方鑑定單位。可是,對醫、病而言,身為第三方的醫審會,果真能夠公正?病家找到醫審會,醫糾案件就能水落石出?醫師會服氣醫審會的鑑定報告?
「台灣血友病之父」沈銘鏡的病人緣,誰人能比?
台灣因為沈銘鏡推動血友病治療,多年下來,已達國際水準。即使年事已高,他仍好學不倦,參加世界血友病聯盟或國際血栓及止血學大會,汲取最新血液凝固學知識,應用在病人身上。
這一招化解急診室暴力
急診室的病人心情焦急,容易和醫護人員發生衝突,甚至是醫療糾紛。童綜合醫院副院長吳肇鑫建議醫生扮演急診病人角色,以病人立場和他們對話。
國健署沒說的秘密:做大腸鏡檢查,你要找這樣的醫生
檢查之前,可以詢問醫師,每檢查4人,是否就發現1人有大腸瘜肉?如果醫師的檢查結果都是「正常」,偵測率不到25%,代表他檢查有疏漏。
病家扮演柯南,挖掘醫療體系的弊端
醫療糾紛的家屬認為,他的爸爸只是腸胃炎,醫生沒有按照治療準則,引發一連串醫療失誤,導致爸爸不明死亡。失去至親的悲慟,讓他從病家變為偵探,親自調查爸爸的真正死因,告上法院,進入民事三審。
醫生不是怕你找Google醫生,而是怕這個
「我不喜歡病人這樣告訴我:『醫生,我有胃食道逆流,』」林相宏說,病人自我診斷,很可能會誤導醫生。
醫病關係:如果病人死於成功率99%的手術
病人:你不是說手術成功率是99%?為什麼我爸爸會死?你技術有問題!
醫生:失敗率有1%,剛好發生在他身上!
可以想像,醫生這樣回答,醫病關係勢必更加緊張。
醫師不要在手術結束後說這句話
手術結束後,醫生告訴家屬開刀成功,但是,病人後來過世,變成手術失敗,家屬不解,要醫生給個交代,這是怎麼回事?在許多醫糾案件,這句話卻容易成為家屬指控醫生的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