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在328日晚間召開記者會,次長王必勝表示,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至今受害者有18人,包括2人死亡、5人在加護房、1人普通病房、10人回家休息。

法醫解剖一名死者之後發現米酵菌酸,這是台灣第一次驗出米酵菌酸這項毒素,也是第一件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米酵菌酸是一種罕見毒素,由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在椰子和玉米繁殖,特別是在22~33度和中性pH值環境中會大量產生。

食藥署長吳秀梅提醒大家,米酵菌酸不會因為洗滌或烹煮而破壞,即使用120°C加熱1小時,毒性依舊存在。因此,只有預防食物汙染才是關鍵。民眾不要食用長期存放在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延伸閱讀:台灣40年來食物中毒增加逾7倍,8大食物中毒症狀和原因是哪些?)。

台大毒理所教授姜至剛表示,米酵菌酸會抑制粒線體的能量交換,而粒腺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一旦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發生昏迷、肝、腎衰竭、休克等現象。

 

米酵菌酸圖一

 

米酵菌酸二

米酵菌酸1~1.5毫克就可能致命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在臉書表示,米酵菌酸毒性極強,即使是極少量的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過去的爆發事件潛伏期範圍為0.3~16小時,30%~100%會在短時間內導致迅速死亡。

他說,米酵菌酸的食物中毒在中國大陸發生為主,而且都和發酵食物有關。從中國大陸的報告可以發現,都是自家製的發酵穀物產品導致,工業化生產的穀物發酵產品沒有發生中毒事件,台灣、日本、韓國從來沒有發生過。

營養師程涵宇在臉書說,米酵菌酸目前沒有解毒藥,中國大陸華南和西南地區自製發酵玉米粉製品、銀耳、地瓜粉和玉米粉製品(果凍)爆發,發生場所主要在家裡(79.0%)和餐廳(21.0%)。

以下摘自程涵宇的資料:

 

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是什麼?

引起的食物中毒導致高死亡率。1~1.5毫克就可能致命,傷害胃腸道和神經系統症狀,重症患者會出現肝臟和腎臟等多個器官衰竭。

 

米酵菌酸可能出現在哪些食物?

腸粉
河粉
米線
濕米粉
濕冬粉
久泡木耳
久泡銀耳
涼皮
發酵玉米麵

 

米酵菌酸三

 

米酵菌酸四

 

易受米酵菌酸汙染的食品:

1.變質澱粉類產品:糯米、小米、高粱米、馬鈴薯粉等
2.
變質的新鮮銀耳
3.
完全或不完全發酵的玉米
4.
椰子製品

 

米酵菌酸可以加熱去除嗎?

沒辦法,120c加熱一小時毒性一樣在,目前沒有解毒特效藥。

 

米酵菌酸能吃得出來嗎?

吃不出來。米酵菌酸無臭、無味,受汙染的食品仍有正常的外觀、氣味和味道。

 

米酵菌酸食物中毒症狀:

潛伏期為1~10 小時,主要影響器官為肝臟、大腦和腎臟。頭暈、嗜睡、出汗過多、心悸、腹痛、嘔吐、腹瀉、血便、少尿、血尿、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黃疸和四肢僵硬、嗜睡、譫妄、休克、昏迷和死亡。

 

中國大陸米酵菌酸中毒情形:

2010年至2020年,中國大陸通報19件中毒事件,致死率為 29.5%。約73.3%的疫情發生在華南和西南地區,自製發酵玉米粉製品、銀耳、地瓜粉和玉米粉製品(果凍)、濕米粉和木耳,與發酵穀物製品、變質銀耳和馬鈴薯製品有關,印尼則發生在椰漿製成的傳統食品。

 

米酵菌酸中毒常發生在溫暖的月份:

95%發生在5~ 10月,高峰期是7月。

 

圖片來源:食藥署、寶林茶室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