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感光細胞失養症的左先生在青年時期發現視野變得狹小,晚上還出現夜盲症,他不敢獨自外出。豈料後來視力急驟下降,到最後完全看不到,一切行動必須仰賴手杖。
2017年,他到林口長庚醫院治療,眼科部部長黃奕修幫他裝上人工電子眼,安排20次視力復健。5個月之後,視力從0增加到0.05,他從電子眼再次看到了媽媽,甚至第一次看到從沒見過的2歲兒子,感動得淚流不止(延伸閱讀:林口長庚質子治療眼睛癌症,免摘眼球,視力保持1.0)。
人工電子眼幫助盲人獨自出門
左先生原本眼前一片漆黑,有了電子眼,可以看到如同馬賽克的輪廓影子。儘管只能看到黑白,沒有色彩,可是,他靠著手杖,可以一個人獨自走斑馬線、過馬路,公車不再只有聲音,而是看到了車體形狀(延伸閱讀:陳珊霓:台灣視網膜手術治療經驗之冠)。
黃奕修解釋,感光細胞失養症是一種視網膜疾病,因為感光細胞基因缺損、壞死而造成失明。據統計,盛行率約為1/5000~1/10000,以台灣來說,約有2300~4600個病人,而且無藥可醫。
所幸醫界研發人工電子眼,這是一種取代感光細胞的電子儀器,植入眼球內部,與視網膜傳遞神經纖維接觸,病人再配戴有攝影功能的眼鏡,將影像訊號傳送到眼內電子元件,再由視神經將感受光線的訊號傳到大腦,幫助病人恢復少許視力。
醫療專長:
飛蚊症
視網膜疾患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各種網膜手術
脈絡膜及葡萄膜炎
白內障術後併發症
治療優勢:
1.植入人工電子眼11例,成功率100%
2.約96%植入者可看見物體形狀
3.約60%植入者能見到大約10公尺距離的物體
雖然植入人工電子眼,視力可以感受到亮光,但是,眼角視野仍然受限。黃奕修表示,病人手術之後,每個月都需要回醫院復健,學習視力的空間感,分辨物體的位置,訓練時間長達2年,家屬也要陪同(延伸閱讀:葉黃素怎麼吃?眼科醫生這樣說)。
「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是,成果值得期待」他說。
由於病人只能看到前方,看不到兩側,頭部必須左右擺動,將兩旁看到的影像拚湊一起,才能看到全景。病人藉由訓練,以肢體彌補視野不足,人體與機器統合為一,技巧才能純熟。
黃奕修在2017年幫助盲人植入人工電子眼,是亞洲最早執行的醫師。
根據長庚眼科部研究,約96%植入人工電子眼的病人,可以看見正方形、三角形、圓型等物體的形狀,約60%的患者能見到大約10公尺距離的物體,可以朝向目標物行走,甚至能準確走向10公尺的門口去開門。
「50%的病人可以靠著手杖,出門過馬路,1/3可以出門,」黃奕修認為,雖然人工電子眼不能像正常人擁有精準視力,可是,對於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例如,吃飯時可看見刀叉、行走時躲避燈柱等,已有極大助益。
他表示,有一位病人手術之後,可以照顧自己,自行從桃園火車站出發,轉捷運,坐公車,到台北東區接受就業訓練,後來找到工作,經濟略有改善,讓他充滿成就感。
由於人工電子眼是治療感光細胞壞死的一大突破,獲得2016年美國最高科技獎項總統獎。林口長庚在2015年成立人工電子眼團隊,2017年開始執行,創亞洲之首例,可說是台灣醫療的驕傲。
上帝給人類寶貴的視力,日常生活需要好好保護眼睛。
林口長庚植入人工電子眼具世界級水準
2018年底,美國Second Sight電子眼團隊頒發「人工電子眼亞洲卓越中心」認證給林口長庚,代表他們的手術、復健與電子系統操作技術已達世界級水準,可以擔任技術指導者,至今全球只有12家中心,通過這項認證。
黃奕修表示,2017年到2019年疫情爆發之前,一共做了11例,平均2~3個月就要治療1例,植入成功率為100%。由於人工電子眼要價600萬元,只需植入一次,目前這些病人多半透過慈善形式或長庚的社福基金,得以如願。
學歷:
長庚大學臨床研究所博士、英國Moorfield皇家眼科中心進修、美國Bascom Palmer眼科中心進修、日本北海道大學進修
經歷:長庚醫院研究員、美國眼科醫學會會員、美國葡萄膜炎學會台灣唯一正式會員、IUSG國際葡萄膜炎研究組台灣唯一正式會員
這11名病人都是台灣人,有海外人士聽到消息,數度來台詢問,然而,受疫情影響,黃奕修只好暫停國際醫療服務。
不過,他認為,如果林口長庚和亞洲醫院合作,訓練當地的醫生,海外病人來台接受手術,返家後接受當地醫院復健、視力訓練,建立跨海醫療合作,可以吸引亞洲病人來台治療。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人工電子眼將出現新一代產品,黃奕修希望能幫助更多這類病人,讓他們有更好的視力。
圖片來源:黃奕修醫師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