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胸腔手術麻醉需要插入雙腔氣管內管,使兩邊肺臟分開通氣,讓一邊的肺部塌陷,方便胸腔外科醫師進行手術。但是,這過程可能使病人口腔組織受傷,術後喉嚨疼痛、聲音沙啞,增加喉頭受傷機會。

花蓮慈濟醫院推廣「胸腔手術麻醉免插管」,由胸腔外科與麻醉科團隊合作,利用精準的麻醉深度及神經阻斷術,讓病人使用一邊的肺自然呼吸,而又不容易嗆咳的方式下,接受手術。

 

胸腔手術麻醉免插管
病人額頭貼上麻醉深度監測、疼痛監測,不必插管,自然呼吸。

 

麻醉插管可能傷害口腔組織和喉部

異物放入喉嚨,會引起劇烈咳嗽。依據傳統的插管麻醉模式,麻醉科醫師放置氣管內管,同時要使用強效止痛劑、肌肉鬆弛劑以及鎮靜劑,達到深度麻醉,維持手術安全,避免病人在術中因為咳嗽反射,導致手術部位位移。

花蓮慈濟胸腔外科醫師鍾秉儒表示,麻醉藥物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會影響病人術後恢復。反觀麻醉不插管的胸腔手術,不僅能少用麻醉藥物、侵入性導管,避免氣管內管受損和併發症,還能減低麻醉時間,提升手術效率。

麻醉部心胸麻醉科主任李佳玲指出,不插管胸腔鏡手術的麻醉方式在台灣發展超過10年。隨著科技進步,花蓮慈濟將它提升為精準的麻醉方式,只要術前經過醫師詳細評估,即可進行。

 

鍾秉儒醫師
花蓮慈濟醫院胸腔外科鍾秉儒醫師表示,麻醉藥物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李佳玲醫師
花蓮慈濟心胸麻醉科主任李佳玲表示,麻醉不插管胸腔鏡手術需要術前評估。

 

胸腔手術不必插管麻醉

李佳玲說,病人在額頭貼上麻醉深度監測、疼痛監測,在靜脈注射麻醉藥劑,並且注意施打劑量,病人鼻子再佩戴高流量氧氣導管,除了供應氧氣、監測二氧化碳,也能大大減低術中低血氧與麻醉深度不足,引發躁動的問題。

鍾秉儒說,胸腔鏡手術進步到使傷口由多變少、由大變小,現在,加上不插管的麻醉技術,手術不僅能做到精準,還可以做得精緻。

全球現在推行ERAS麻醉觀念(術後加速康復),幫助病人手術前加強體能,讓病人術後加速康復。鍾秉儒認為,花蓮慈濟運用ERAS概念,麻醉不插管進行胸腔手術,縮短麻醉時間,能為病人帶來更好的治療結果。

 

圖片來源:花蓮慈濟醫院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