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統計,大腸癌發生人數已經連續15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一名,平均每31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為大腸癌。

2019年大腸癌發生年齡中位數是67歲,比2018年延後了1歲。國健署表示,糞便潛血檢查是發現大腸癌的第一步,如果檢查結果異常,要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及早找到潛在的瘜肉或大腸癌。

美國腸胃內視鏡醫學會表示,大腸鏡可以減少大腸癌發生率69%、死亡率68%。國內醫界計算,台灣每年要做40萬次大腸鏡檢查,次數多得可以在國際間排前3名,這也是國內最常見的內視鏡項目。

由於檢查普及,大腸癌因而成為台灣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增病人就有1萬7000名。

 

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大腸癌和飲食過度精緻有關。

 

大腸鏡檢查有不為人知的黑盒子

然而,在檢查過程中,當你上了麻醉藥,在昏睡中,你是否知道醫師能找到每一個大腸瘜肉?是否確實切除,避免藏在腸道深處的瘜肉變成癌細胞?

由於檢查涉及醫師的臨床經驗和敬業態度,這個答案可說是大腸鏡檢查的黑盒子,即使是同一家醫院或健檢中心,醫師不同,找到的瘜肉數量也不一樣。

也就是說,當醫師經驗不足、體力疲累或眼力昏花,就可能遺漏不易發現的瘜肉,尤其是凹陷形、扁平形,很容易忽略。

 

林相宏醫師
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建議,事先詢問醫師的大腸瘜肉偵測率。

 

大腸瘜肉沒找到的機率約在2%~26%

美國腸胃內視鏡醫學會表示,大腸瘜肉沒找到的機率約在2%~26%,但是,只要大腸瘜肉偵測率每增加1%,就能減少3%未發現的大腸癌,並減少5%的大腸癌死亡率,可見偵測率的重要。

醫學會還說,以超過50歲的男性來看,大腸瘜肉的偵測率最少要30%、女性則是20%,平均而言,最少要在25%以上。

如此看來,該怎麼去找經驗老道,本領高強,能抓到瘜肉的醫生呢?

 

醫生應該每檢查4人,就發現1

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建議,做檢查之前,可以詢問醫師,每檢查4人,是否就發現1人有大腸瘜肉?如果醫師的檢查結果都是「正常」,偵測率不到25%,代表他檢查有疏漏。

他分析,由於大腸有許多皺摺,必須逐一檢查,醫師若不留意,就可能錯失,影響民眾健康。

此外,林相宏建議民眾,如果尋找醫療院所,進行檢查,不妨主動詢問是否每天依照規定,使用消毒水清洗做大腸鏡、鏡頭。

「這就像餐廳上菜之前,必須用洗碗機清洗餐具一樣,」他解釋。內視鏡醫學會重視工具的安全衛生,舉行教育訓練,並且納入醫院評鑑項目,馬虎不得。

 

圖片來源:林相宏醫師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