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天,藝人簡莉紋在台北市一家中醫診所接受針灸治療,扎了22針,發生氣胸,造成肺部38%塌陷,需要緊急開刀,接受14天住院治療。

沒想到,過了半年,2021年春天,簡莉紋的身體依然不適,不僅睡不好,也影響工作進度。雖然診所解釋,氣胸並非針灸引起,和簡莉紋溝通,雙方卻沒有達成共識。於是,她提起刑事訴訟,這起醫療糾紛進入司法程序,也上了新聞版面。

「針灸造成氣胸是中醫師遇到的醫糾類型之一,」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副理事長陳仲豪表示。中醫除了針灸,鮮少有侵入性治療,儘管如此,治療過程仍舊可能發生醫療糾紛。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經常舉辦義診,理事長林源泉(右一)正在為民眾看病。

 

中醫師常見醫糾類型   針灸、推拿、藥物過敏

他解釋,因為灸烤穴位造成燙傷,或是針灸消毒不完全,造成蜂窩性組織炎;醫師忘記取針,病人出現暈針;醫師整復推拿不慎,導致病人骨裂。有時候,病人服藥,肝腎負擔增加,引發黃疸,或是發生藥物過敏,一旦醫病溝通不良,就可能變成醫糾。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每一年接獲約2~3件醫糾案,」陳仲豪表示,10年前,每年醫糾案有7~10件,這10年來,公會宣導法務常識、行醫指南,醫糾數量已經減少。

「走上法院對醫病都是傷害,雙方都不樂見演變至此,」陳仲豪說,醫糾讓病人和家屬備嚐煎熬,醫師也會感到無助,甚至可能影響日後的行醫生涯。

今年5月底,立法院通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強調即時關懷、先行調解、事故預防,一旦醫療事故發生,藉由專業人士進行調解,可以降低訴訟機率。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副理事長陳仲豪表示,中醫師鮮少有侵入型治療,卻依舊可能發生醫療糾紛

 

中醫師集體購買醫責險   分散理賠風險

因此,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在6月分和新光產物保險簽約,為會員集體購買醫責險,分散理賠風險,保費由公會支付。當醫師遇到醫糾,立即向公會和新光產險通報,不致求助無門。

陳仲豪說,新光產險設有即時關懷小組,成員有律師團,可以提供法律諮詢服務,協助醫師向病人和家屬說明治療過程,及早溝通調解,避免進入司法程序。

「理賠金額在45萬元以下者,由新光產險賠償,每名醫師每年累積賠償最多2次,總共90萬元。」他進一步說明,如果醫療過程造成病人受傷或死亡,有專人進行理賠,醫師不必另行付費,超出理賠額度者,則由醫師自行負擔。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是台灣最早為中醫師投保醫責險的公會,今年6月他們和新光產險簽約,希望降低醫糾訴訟。

 

公會7月開課   教中醫師認識民法

本身擁有東吳大學法律碩士學位的陳仲豪是台灣率先學習法律的中醫師之一。他在2006年進入法律學分班,發現法律與生活息息相關,產生興趣之後,便進一步鑽研深造。

他說,和西醫師相比,攻讀法律的中醫師較少,以往就發生中醫師不諳法律,誤觸法網,在網路賣藥的事件。為了加強中醫的法律觀念,他將於7月分在公會開設共學課程,介紹民法,為中醫的醫學課程增添特色。

 

 

圖片來源:台北市中醫師公會、陳仲豪醫師、Photo AC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