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Newsweek》公布2024年全球最佳醫院250強排行榜,台北榮總排第218名,是全台唯一進入全球榜單的醫院,也是台灣排行第1的醫院。

台大醫院2023年在全球最佳醫院排第249名,今年被北榮取代,也以0.12分敗給北榮,排名全台第2

北榮院長陳威民表示,台灣各醫學中心水準不輸全球榜上國家其他醫院。院方近來改造院區和環境,提供醫護人員更好的住宿環境,同時增設醫療設備,增加了國際能見度(延伸閱讀:全球最佳醫院:台灣那家醫院擠進2023年全球最佳醫院排行榜?)。

2023年5月,北榮啟用全台首座、全球第14座重粒子中心,開幕之後,許多國際醫院簽約合作。由於美國沒有重粒子,連全球排名第1的美國梅約醫學中心也慕名前來學習,至今治療了將近170名病人(延伸閱讀:台北榮總設計用牙齦也能吃的無牙老人年夜飯)。

Newsweek》和全球數據公司Statista2019年進行全球最佳醫院排行榜,台灣在2023年首次加入評比。2024年,他們邀集全球85千多名醫學專家,根據出院病人滿意度的公開資料,評比30個國家(地區)的2400家醫院,各國分配的上榜醫院名額依據該國醫院數量而定。

他們從台灣420家醫院當中,選出35家最好的醫院,囊括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其中,北部占17家(202316家)、中部6家(20235家)、南部11家(202313家)、東部1家(持平),再次證實北部是醫療資源集中地區。

 

2024年全球最佳醫院
台北榮總排2024年全球最佳醫院第218名

 

新光、台大新竹分院醫學中心未上台灣最佳排行榜

國內有22家醫學中心,扣除4家醫學中心等級的兒童醫院,林口長庚和台北長庚為同一家醫學中心,沒有上榜的是新光醫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上榜者共有20家(2023年17家)醫學中心,並且占據前9名,而新光則是連續2年都沒有上榜(延伸閱讀:增加醫學中心數量的6大影響)。

10名依序是台北榮總(2023年台大醫院)、台大醫院(2023年台北榮總)、林口長庚(2023年高雄長庚)、台中榮總(2023年成大醫院)、高雄長庚(2023年中國附醫)、中國附醫(2023年林口長庚)、馬偕醫院(2023年台北長庚)、成大醫院(2023年台中榮總)、高醫附設中和醫院(2023年國泰醫院)、桃園長庚(2023年高雄榮總)。

可以發現,今年前10名和去年排名有些變化,地區醫院級的桃園長庚從13名進入第10名,領先排名11~15名的醫學中心;去年排名11名的馬偕醫院躍升為第7;原本排第7名的台北長庚和第9的國泰醫院,今年分別退到第1213名(延伸閱讀:醫生拚論文拚升等,拚到走火入魔,是為名為利?)。

 

2024全球最佳醫院
藍色為醫學中心,黃色為區域醫院或地區醫院。 

醫學中心排名分前、中、末段班

10強當中,分數從93.4分到78.78分不等,5家在北部,比率占一半,南部3家,中部有2家,再次顯現北部醫療資源雄厚。

2名的台大醫院是93.28分,緊追北榮的93.4分,差距僅0.12分,第3名的林口長庚是84.32分,與北榮、台大拉開差距。前10強當中,得分在80分以上者,有8家醫學中心,第8名的成大醫院是81.2分。

從第9名的高醫附設中和醫院到第35名的嘉義基督教醫院,分數從78.81分到72.20分不等,彼此差距不大,有的只差0.01分,就落後一名,競爭相當激烈。

排在中段班的醫學中心有台北慈濟、台北長庚、國泰、高雄榮總、花蓮慈濟,排在11名到15名。排名19~23名的亞東、中山附醫、三總、萬芳、奇美,被中醫大北港附設醫院、北醫附醫、雲林台大分院等區域醫院超越,其中,亞東從去年的30名大幅躍進到19名。

末段班則是排名3031名的彰基、雙和醫院,而彰基是連續2年遊走30名左右。上榜的35家醫院,除了21家醫學中心、1家地區醫院,其他13家都是區域醫院(延伸閱讀:秀傳醫療體系走過51年,憑什麼名列台灣最佳醫院?)。

 

桃園長庚醫院
桃園長庚醫院是進入台灣最佳35家排行榜醫院的黑馬。

 

地區醫院桃園長庚名列最佳醫院第10

其中,表現最亮眼的是桃園長庚,以地區醫院之姿擠進第10名。他們距離林口長庚有10分鐘車程,兩者明確分工,林口長庚以急重難罕症為主,桃園長庚則負責亞急性病症、慢性病照護與健康促進。

桃園長庚以疾病類型為中心,跨科整合醫療資源,設置許多醫療中心,並非依照傳統醫療分科。例如,運動醫學中心結合了骨科、復健科、精神科、中醫科等,讓病患受傷之後,儘快恢復健康和原來的運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獲選最好的35家醫院,只有1家登上《Newsweek》全球250強排行榜,而正在鬧醫師罷工的韓國有135家最佳醫院,包括知名的首爾五大醫院,進入全球榜的共17家,4家還在前50名。

 

台灣1家醫院上全球榜,韓國17

根據《CEO世界雜誌2023年醫療保健系統指數,評比醫療設施和專業人員、藥品供應和成本、政府因應等3項指標,台灣在110個國家排名第1,醫療保健指數是78.72,勝過排名第2、得分77.7的韓國。

台灣明明比韓國好,為什麼連續2年都只有1家醫院進入《Newsweek》全球榜,而上萬名醫師辭職的韓國,去年可以有19家、今年17家上榜(延伸閱讀:美國發起史上最大醫護罷工,台灣醫護卻連罷工資格都沒有!)?

如同台灣,韓國實行全民健保。2015年,韓國在OECD醫療便利性排名第1,醫療滿意度也是世界最高,《彭博社》還評比韓國擁有全球效率第2高的醫療保健系統。由於醫療服務的使用率大幅增加,醫護人員的負擔也隨之提升。

OECD評比,韓國大腸癌存活率最高,子宮頸癌則是第2。不僅韓國人滿意醫療品質,韓國也向外國病人宣傳,讓他們也滿意。

根據《韓國時報》調查,90%的外國患者感到滿意,93.3%的受訪患者願意再到韓國治療,94.8%的病人願意推薦朋友或家人前去治療,外國人認為韓國的醫療又快又好又便宜。

 

韓國醫療評比資料公開且充足

觀察《Newsweek》對韓國醫療資料充滿好評,他們認為「國家醫療保險審查與評估服務」(HIRA)提供醫院品質指標評估開放平台:每1000人有14.1張病床,可以查到醫院的現場調查、品質評估、醫療索賠審查等醫療監測系統。

至於病人滿意度,HIRA在2021年對300 床以上的醫院,以護理師、醫師服務、用藥和治療流程、醫院環境、保障病人權利、總體評價等6項評比指標。在這次的全球評分,被《Newsweek》使用。

相較而言,台灣只有1家醫院上榜,應該與公開的評比指標資料過少有關。

《Newsweek》表示,台灣缺乏醫院品質指標、病人滿意度資料,只得參考國內外專家推薦、GOOGLE評論,並且察考JCI國際醫院認證,不過,這樣會降低評分權重。

由此看來,台灣醫療服務品質調查公開度仍有不足,導致《Newsweek》國際評比無法取得足夠數據,衛福部不妨思考如何公開醫院評鑑結果,引起國際重視。

 

全球最佳醫院評比4方法

《Newsweek》根據生活水平(平均壽命)、人口規模、醫院數量和數據可用性,選擇30個國家(地區): 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巴西、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印度、以色列、義大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挪威、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韓國、西班牙、瑞典、瑞士、台灣、泰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和美國。

1.線上調查:《Newsweek》和Statista 邀請了30個國家85000多名醫學專家(醫生、醫院管理人員、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參與線上調查。參與者被要求推薦自己國家以及其他國家的醫院,禁止推薦為自己的雇主/醫院。

2. 病人滿意度:來自現有患者調查的公開數據用於分析患者體驗。病患體驗調查通常由保險公司以及醫院在病患住院後進行。調查主題的例子包括對醫院的整體滿意度、醫院推薦以及對醫療護理的滿意度。

3. 醫院品質指標:從大多數國家的各種公開來源收集品質指標。不同國家的品質指標有所不同,包括特定治療的護理品質數據、衛生措施和病人安全數據以及醫病比和護病比。

4. 病人自我報告評量調查(PROMs)實施調查:PROMs實施評分在2023 年已納入世界最佳醫院計畫的評分模型。

 

圖片來源:Dr.131醫生醫、台北榮總、桃園長庚

歡迎各界推薦好醫師報導。粉專私訊或電郵dr131ysy@gmail.com。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