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Dr.131醫生醫 | 5 月 25, 2023 | 典範人物, 動態訊息
醫界夫婦檔不少,能夠憑藉專業知識,橫跨醫學、金融、勞資等三大領域者,卻不多見。 西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詩應、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這對醫師夫婦,將調解醫療糾紛的原理,應用到保險理賠、勞資關係,協助金融界和政府解決爭議,雙雙成為跨界醫師。 看著他們打開手機的APP,竟然有多名國泰人壽工作人員留言,求助客訴問題、理賠糾紛,李詩應忙著回覆之餘,還要以新北市勞動調解委員的身分,幫助企業排解勞資問題;陳永綺則忙著擔任新北地院家事調解委員。...
by Dr.131醫生醫 | 4 月 28, 2023 | 動態訊息, 醫病關係
發生醫療糾紛的病家尋求司法途徑,想要了解其中真相。司法單位向衛福部醫審會諮詢,由醫事、法學專家、學者及社會人士鑑定醫療程序,然而,參與鑑定者全是匿名,病家懷疑其中可能醫醫相護,監察委員也要求衛福部改進。 當發生醫療糾紛,第三方公正意見被視為斷定是非對錯的關鍵。在現行的醫療體制,由專家組成的衛福部醫事審議委員會是第三方鑑定單位,醫糾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後,法官會依據醫審會的鑑定報告作判決。 2023年4月底,傳出婦產科名醫劉偉民在2012和2015年間,為一名卵巢癌病人進行2次達文西手術,切除腫瘤,不幸腫瘤破裂、轉移,在2016年死亡。...
by Dr.131醫生醫 | 4 月 9, 2023 | 動態訊息, 醫病關係
急診室的病人心情焦急,容易和醫護人員發生衝突。也是台灣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的台北長庚醫院院長黃集仁表示,急診室暴力是全球化議題,台灣有高達89%的急診醫師、73%的護理師曾遭受暴力威脅。 這是急診室的真實場景:一個媽媽因為兒子受傷,去看急診,急著要求醫生安排檢查,可是,醫生認為沒有必要而拒絕,媽媽不滿,此時醫生該怎麼回應? 病家:我兒子撞到頭,趕快照電腦斷層,我擔心他頭部骨折、有腦出血。 醫生:他外觀看來還好,不需要照,先在旁邊觀察。 病家:你不排檢查,萬一有後遺症,你可要負責! 醫生:他受傷和我沒關係,為什麼我要負責?...
by Dr.131醫生醫 | 3 月 17, 2023 | 動態訊息
「我總算找到你,可以安心看病了!」一位高齡病人帶著既欣喜又激動的心情,對著前彰基皮膚科醫師邱足滿說出這句話。 2022年,邱足滿莫名遭到彰基「被迫離職」,轉任台中市的醫院。這名年長病人花了半年多,好不容易,才打聽到她任職的單位,前往掛號,再次將自己交給她治病。 無獨有偶,前幾天,一名皮肌炎病人找到邱足滿,因為不知道邱足滿離開彰基後,到那去了,半年多沒有治療,病情加重。由於皮肌炎是免疫性皮膚病,必須長期治療,邱足滿看了相當心疼,只能加重藥量,先穩住病況。 皮膚科醫師邱足滿去年遭到彰基被迫離職,病人找不到她,延誤治療而病情加重。...
by Dr.131醫生醫 | 1 月 11, 2023 | 動態訊息, 醫病關係
當發生醫療糾紛,現有的醫事鑑定能否還原治療過程的真相?當病人家屬認為醫審會無法提供解答,只好動手自己調查。 莊新明(化名)就是個例子。他認為,他的爸爸只是腸胃炎,醫生沒有按照治療準則,引發一連串醫療失誤,導致爸爸不明死亡。失去至親的悲慟,讓他從病家變為偵探,親自調查爸爸的真正死因,告上法院,進入民事三審。 他在訴訟過程中,發現台灣醫事鑑定的弊端與法院失能的黑暗面,希望以己身例子提醒政府,快速改善醫療糾紛的處理制度。以下是他的自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