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肌肉老化,咽喉組織的力量減弱,吞嚥困難,吃東西的時候,就容易嗆咳,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有的老人害怕嗆咳,不敢吃飽,體力變得更衰微。
根據台大醫院統計,即使老人沒有明顯疾病,仍有10~12%發生吞嚥困難,而且未必能被發現。他們可以從口進食,但是,如果不小心,食物誤入氣管,會造成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
中部一名87歲老先生,就是如此。
他在4年前開始吞嚥困難,體重不斷減輕。家人憂心他可能罹癌,自費花錢做MRI高階健檢和胃鏡檢查,卻怎麼查都查不出原因(延伸閱讀:花世源重出江湖,骨科名醫一眼看出病人44年前舊傷)。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的兒子聽說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復健科有吞嚥治療,帶著老人前往看診。
經過4次治療,老人可以吃下牛腩麵、羊肉爐,還心滿意足地說,「終於有吃飽的感覺!」(延伸閱讀:台北榮總設計用牙齦也能吃的無牙老人年夜飯)
兒子在臉書貼文說,聽到爸爸這句話都哭了,4年來的憂心終於可以放下。
員榮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冠霖提醒老人容易吞嚥困難。
員榮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許哲維訓練老人吞嚥能力。
45歲之後容易吞嚥困難、喝水嗆到
員榮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冠霖指出,吞嚥動作看似容易,其實要用到隨意肌與不隨意肌肌群,由6條腦神經和大約40條受支配的上消化肌肉控制。
陳冠霖說,隨著老化,慢慢會有吞嚥困難,通常在45歲之後就會發生,連喝水也容易嗆到。
造成吞嚥困難的原因很多,包括,肌肉萎縮、組織彈性下降、唾液減少和大腦反應下降。由於老人家吞嚥困難,被視為老化的一部分,認為是自然現象而容易忽略。
這名病人的兒子表示,這4年來,爸爸的體重越來越輕,原本以為罹癌,做了全身MRI高階健檢,沒發現腫瘤,還做了3次胃鏡,證明食道沒問題。
由於病人吃東西容易嗆咳,他擔心嗆到食物,寧可只吃一點、吃不飽、餓肚子,也不願多吃。
他不僅進食困難,連吞藥丸也不方便,很苦的藥都要咬碎,才能吞下去,因此,體重一路往下掉,過著「苦」日子。
兒子表示,最近得知員榮醫院復健科有吞嚥治療,他便每週從南投埔里帶爸爸到彰化縣員榮就醫。
經過4次治療,爸爸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吃飯配菜,吃包子、吃豬腳,甚至能吃羊肉爐,吞藥也不必磨碎藥丸了。
「終於吃飽了,」當兒子聽到爸爸滿意地說出這句話,他紅了眼眶,流下淚來。
看著爸爸一路進步,可以吃下牛腩麵,雖然每週勞頓舟車,父親「飽足」的神情是兒子這幾年來最大的快樂。
「我們都會老,都會退化,但請回憶你是如何長大的,就會知道如何善待爸媽的暮年,」兒子在臉書上這樣寫著,將近千人按讚。
不少也有同樣困擾的臉友,詢問他應該帶長輩到那裡治療。
他以自身經驗分享,吞嚥困難是醫學專家重視的課題,當老人吞不下,要儘快就醫治療。
吞嚥困難老人經由訓練改善
員榮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許哲維表示,這名老人喝水經常嗆咳,加上口腔肌肉退化,喉嚨上抬力道不足,才會吞嚥困難。
由於他吃完東西,會有殘渣留在喉嚨,必須用力咳嗽清喉頭,進食不便,導致他寧可餓肚子,也不願多吃。
員榮醫療團隊評估之後,透過舌頭伸展運動,訓練舌頭肌力與靈活度。
接下來,再藉由姿勢調整,使用不同質地食物練習進食,並且搭配VistalStim Plus(四頻道藍芽連線電刺激吞嚥治療儀)機器,貼在患者喉部。
這部機器會發出電流,刺激吞嚥困難的病人收縮喉部肌肉,逐步訓練進食穩定度,以視覺化及數據化方式呈現吞嚥能力,減少進食嗆咳的問題。
員榮領先彰化縣醫療院所,率先在2023年夏天引進這部機器,並由復健科、牙科、神經內科、家醫科、胸腔科及社區醫療成立團隊,協助有吞嚥困難的老人重新從口進食,很受好評。
每10名老人有1名吞嚥困難
國內有研究發現,21.8%的65歲以上老人每週至少3次有進食嗆到的現象。
經過評估,12.8%是吞嚥異常,也就是說,每10個高齡者可能就有1人有輕度以上的吞嚥困難。
吞嚥問題也和老人的牙齒有關。
國健署2021年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72 %的老人部分缺牙;22.8%覺得自己的牙齒(包括裝假牙者)功能狀況不好;65.8%因為牙齒狀況、咀嚼或吞嚥困難,限制吃東西的種類。
國健署表示,老人食量減少,會影響健康。例如:缺牙、唾液分泌減少而影響食量,就是常見情形。長久以往,老人肌肉減少,人就衰弱下去。
此外,咀嚼功能退化、獨居備餐不便、牙口不好、多重用藥、飲食習慣等因素,營養不足就會影響老人健康。
《吞嚥困難安心照護飲食全書》獲第一屆「戴東原教授科普獎」。
吞嚥困難3種徵兆和治療方法
幫助老人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充分攝取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可以預防老人衰弱。如果能認識吞嚥困難,能及早改善家中長輩飲食情況。
根據台大醫院營養室撰寫的《吞嚥困難安心照護飲食全書》,吞嚥困難常見的徵兆約略分為3種:
★容易嗆到
★吞不乾淨
★吞不下去
這些徵兆可以同時出現,也可能互相影響。以吞不乾淨為例,殘留在口腔或咽喉的食物就可能會使人嗆到。
書中表示,台大醫院治療吞嚥團隊包括:復健科、神經科、耳鼻喉科、放射線科、牙科、語言治療師、營養師、護理師以及職能治療師,成立至今已經超過30年。
復健部醫師透過病史詢問、臨床檢查以及儀器檢查,評估病人的吞嚥功能;語言治療師利用食物,讓病人邊吃邊進行吞嚥訓練,強化舌頭、嘴唇、臉頰、軟顎、咽部、聲帶等肌肉運動能力與神經協調反應。
這本書是國內第一本依據國際吞嚥困難飲食分級標準(IDDSI)定義,分析吞嚥困難、吞嚥訓練而量身設計的飲食指南,裡面有8大類食譜、93 道示範食譜。
由次內容實用性高,在2024年6月獲得糖尿病關懷基金會頒發第1屆「戴東原教授科普獎」。
國健署在2024年首度舉辦「2024銀領新食尚,銀養創新料理」競賽,邀請各界人士設計適合老人「容易咬、吃得下」的餐點,並對外公開食譜,守護老人營養健康。
圖片來源:員榮醫院、國健署、原水文化、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