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人口老化,男人愈活命愈長,得到攝護腺癌的機率跟著增加,隨著年紀增長,接受PSA(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檢查,可以及早預防(延伸閱讀:新冠疫情威脅降低,2023年國人平均壽命增至80.23歲,女比男多活6.8歲)。

一名63歲的男性喜愛做菜,經常去菜市場採買菜。大約3個月前,覺得容易腰痠背痛,他心想應該是老了,提不了重物,買菜的時候,由家人提菜。

可是,他發現即使不提重物,平時走路也還是容易腰痠背痛。他試了推拿,還有中醫針灸,都沒有明顯改善,而且痠痛程度跟頻率愈來愈嚴重,不知道腰背發生了什麼問題。

直到他到醫院做健檢,接受骨盆腔及全脊椎高階影像健檢,抽血發現PSA指數偏高,超出標準值,磁振造影檢查發現他攝護腺肥大,左葉底部有1個惡性腫瘤,已經侵犯到儲精囊,骨盆腔也有轉移現象,進一步檢查後發現是晚期攝護腺癌。

 

隨年紀增長檢查PSA指數   防攝護腺癌

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的攝護腺癌委員會在2024年4月發布研究報告,攝護腺癌病患將會增加,到了2040年,人數可能是目前的一倍,達到每年290萬人,相當於每1小時有330名男性得病

這項研究在歐洲泌尿科學會年會上公布。2020年約有37.5萬人死於攝護腺癌,預計2040年死亡人數將增為近70萬人,提高85%(延伸閱讀: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居首,癌症死亡率比10年前增加17.3%)。

研究報告認為,攝護腺癌增加和人口老化、預期壽命延長有關。引發攝護腺癌往往是不可抗的原因,例如,遺傳和老化(年齡超過50歲),即使改變生活方式、或是由政府加強公衛措施,都難以阻止病例增加。

攝護腺癌新病例是子宮頸癌5倍   PSA指數自保

而在台灣,以2021年來看,攝護腺癌新增個案人數將近7500人,是子宮頸癌的5倍之多。

國健署為女性提供乳癌、子宮頸癌免費篩檢,對男性特有的攝護腺癌,並沒有提供篩檢福利。

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認為,國健署從1995年開始,讓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多年來成效顯著,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持續下降。

歐宴泉從2017年起建議男性過了50歲,要每年接受PSA指數篩檢。他感概地說,台灣治療攝護腺癌的儀器和藥物都要進口,而且通常只能在晚期使用,一個完整療程花費約數十萬~上百萬元,不如鼓勵男性定期接受PSA指數篩檢,防患未然。

 

攝護腺癌早期無症狀   50歲起檢查PSA指數

由於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第5大癌症,每年有7000多人得到,醫師建議,男性自費數百元,抽血檢查PSA指數((延伸閱讀:攝護腺比水蜜桃還肥大,差點要洗腎,這怎麼回事?)。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主委黃昭淵表示,攝護腺癌病人主要是5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年齡中位數是72歲。

醫界至今還不清楚罹病原因,推測可能和抽菸、偏好高油高熱量食物有關,如果哥哥爸爸弟弟得過,機率也會增加(延伸閱讀:肺癌變成癌王,胰臟癌首次進入10大癌症排行榜)。

攝護腺癌早期症狀難以發現,才會有「男性的隱形殺手」的稱號。歐宴泉說,第一、二期病人只占1/3,第三期占1/3 ,另外的1/3 患者是第四期才被診斷,因此,發現罹病常常為時已晚。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說,攝護腺癌早期症狀可能和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差不多,加上攝護腺肥大發生率很高,因此,許多人會掉以輕心。

例如,尿急、開始排尿時排不出來、尿流變細、尿完後滴尿、尿流斷斷續續、覺得膀胱無法排空、夜尿等。

錢政平表示,攝護腺癌算是進展相當緩慢的癌症,往往是癌細胞轉移或擴散到其他器官,有明顯疼痛,才查到早已經罹患。

 

家人有攝護腺癌   40歲起檢查PSA指數

黃昭淵說,當病人感到排尿困難、尿液或精液帶血,夜晚經常小便,甚至感覺骨頭疼痛,才會來就醫。此時,有3成病人的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其他部位。

攝護腺癌的症狀包含頻尿、夜尿、解尿困難、尿失禁、有餘尿感,覺得排尿不完全、不乾淨,尿液或精液裡帶血。不過,這些症狀並不代表得到攝護腺癌,有可能是攝護腺肥大。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觀察,多數攝護腺癌病人常常因為排尿異常、雙腿無力,甚至是背痛,才進行診斷,此時很可能已經是晚期,癌細胞轉移到骨頭。

除了背痛是攝護腺癌轉移的徵兆,其他擴散的跡象包含睪丸、骨頭疼痛、食慾不振、體重無故減輕。

「相較歐美,發現攝護腺癌轉移率不到1成,台灣轉移率達到3成,仍有進步空間!」黃昭淵表示。

他提醒,男性過了50歲,自費數百元,每年抽血檢查PSA指數。如果有家人得過,更要提早到40歲,假使是基因使然,可以及早查出。

 

泌尿科醫學會
泌尿科醫師提醒男性過了50歲,要抽血檢查PSA指數。

PSA指數若大於4ng/ml   攝護腺切片檢查

「大家做健檢,會想知道自己的肝腎功能指數,中年男性應該要了解自己的PSA指數!」黃昭淵說。相較女性癌症,政府提供免費篩檢,攝護腺癌病情進展緩慢,考量公共衛生、政府預算,沒有免費篩檢,男性應該要愛自己(延伸閱讀:許耕榕:幫助男人「性」福的救星)。

根據台灣泌尿科醫學會資料,PSA正常值應該小於4ng/ml。如果檢查正常,可以詢問醫師是否2~3 年後再來檢查。假使PSA指數大於10,則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高達將近60%,因此,早期發現,有助控制病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醫師沈恆立提醒,PSA指數是偵測攝護腺疾病相當敏感的腫瘤標記,也常用來篩檢攝護腺癌。許多民眾一旦發現PSA指數升高,往往會非常焦慮,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感,想要逃避。

沈恆立說,如果PSA值大於4 ng/ml,或是肛門指檢發現攝護腺硬塊,最好要接受攝護腺切片檢查,確定是否有攝護腺癌。

不過,許多人聽到攝護腺切片,誤以為要把攝護腺切成一片一片,覺得是一個恐怖的手術。

「其實不然,切片方式就跟抽血一樣,是使用細針採樣,外表並不會留下明顯傷口,」沈恆立解釋,切片過程接受麻醉,睡一覺醒來,採樣就完成了,不會感到痛苦。

此外,切片過程是否會造成腫瘤擴散,使得病情加重呢?

他說,攝護腺接受切片檢查,造成腫瘤擴散的機率非常小,反而是不做切片,延誤病情,才會更危險。

如果切片之後發現是癌症,人生是否就變成黑白?

沈恆立說,相對其他癌症來說,攝護腺癌顯得較為溫和,採用輕鬆的治療方法,不一定要開刀,不僅兼顧生活品質,也能妥善控制病情,甚至痊癒。

他治療過一名攝護腺癌第4期的病友,治療到現在已經邁入第9年,在團隊照護之下,已經成為一名滑板老師,可以享受生命,擁有健康人生。

攝護腺指數升高該怎麼辦?」衛教影片

 

標靶藥物精準治療轉移性攝護腺癌

攝護腺治療方式很多,許多人會先接受荷爾蒙「去勢」治療,可是,往往幾年之後,就會產生抗藥性,變成「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疾病惡化程度及死亡率偏高。

黃昭淵說,12%的轉移性攝護腺癌病人有BRCA基因突變,使得DNA無法修復,細胞就會癌變。如果BRCA基因突變,得到攝護腺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9倍,死亡率更是2.5倍。

幸好醫藥快速進步,BRCA基因突變引起的「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出現了對手:「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能降低近8成的惡化機率、近4成死亡風險。

更好的是,健保開始給付這項標靶藥物,為那些BRCA基因突變,新型荷爾蒙治療無效的病人帶來希望。

黃昭淵解釋,BRCA基因突變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病程進展較快,傳統治療效果較差,可是,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會讓癌細胞死亡,進而延緩或停止腫瘤生長,是精準對抗BRCA基因突變的利器。

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科醫師郭威廷指出,轉移性攝護腺癌已邁入精準治療,PARP抑制劑可以與新一代荷爾蒙療法合併使用,有效縮小腫瘤,降低PSA指數,提升生活品質。

 

圖片來源:台灣泌尿科醫學會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