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人口老化,男人愈活命愈長,得到攝護腺癌的機率跟著增加。

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的攝護腺癌委員會在2024年4月發布研究報告,攝護腺癌病患將會增加,到了2040年,人數可能是目前的一倍,達到每年290萬人,相當於每1小時有330名男性得病

這項研究在歐洲泌尿科學會年會上公布。2020年約有37.5萬人死於攝護腺癌,預計2040年死亡人數將增為近70萬人,提高85%。

研究報告認為,攝護腺癌增加和人口老化、預期壽命延長有關。引發攝護腺癌往往是不可抗的原因,例如,遺傳和老化(年齡超過50歲),即使改變生活方式、或是由政府加強公衛措施,都難以阻止病例增加。

儘管攝護腺癌有增加的趨勢,不過,男性不必悲觀,只要能多認識攝護腺癌、及早檢查、及早診斷,都可以預防,減輕病症,救回一命,並且繼續活下去。

國健署為女性提供乳癌、子宮頸癌免費篩檢,對男性特有的攝護腺癌,雖然沒有篩檢福利,但是,男性可以自行找醫師檢查。

 

PSA指數檢查   自費數百元

由於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第5大癌症,每年有7000多人得到,醫師建議,男性到了50歲,自費數百元,抽血檢查PSA指數((延伸閱讀:攝護腺比水蜜桃還肥大,差點要洗腎,這怎麼回事?)。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主委黃昭淵表示,攝護腺癌病人主要是5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年齡中位數是72歲。醫界至今還不清楚罹病原因,推測可能和抽菸、偏好高油高熱量食物有關,如果哥哥爸爸弟弟得過,機率也會增加(延伸閱讀:肺癌變成癌王,胰臟癌首次進入10大癌症排行榜)。

由於攝護腺癌早期症狀難以發現,當病人感到排尿困難、尿液或精液帶血,夜晚經常小便,甚至感覺骨頭疼痛,才會來就醫。黃昭淵說,此時,有3成病人的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其他部位。

 

病人骨頭痛就醫   已是攝護腺癌晚期

攝護腺癌的症狀包含頻尿、夜尿、解尿困難、尿失禁、有餘尿感,覺得排尿不完全、不乾淨,尿液或精液裡帶血。不過,這些症狀並不代表得到攝護腺癌,有可能是攝護腺肥大。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觀察,多數攝護腺癌病人常常因為排尿異常、雙腿無力,甚至是背痛,才進行診斷,此時很可能已經是晚期,癌細胞轉移到骨頭。

除了背痛是攝護腺癌轉移的徵兆,其他擴散的跡象包含睪丸、骨頭疼痛、食慾不振、體重無故減輕。

「相較歐美,發現攝護腺癌轉移率不到1成,台灣轉移率達到3成,仍有進步空間!」黃昭淵表示。

他提醒,男性過了50歲,自費數百元,每年抽血檢查PSA指數。如果有家人得過,更要提早到40歲,假使是基因使然,可以及早查出。

 

泌尿科醫學會
泌尿科醫師提醒男性過了50歲,要抽血檢查PSA指數。

PSA指數應該小於4ng/ml

「大家做健檢,會想知道自己的肝腎功能指數,中年男性應該要了解自己的PSA指數!」黃昭淵說。相較女性癌症,政府提供免費篩檢,攝護腺癌病情進展緩慢,考量公共衛生、政府預算,沒有免費篩檢,男性應該要愛自己(延伸閱讀:許耕榕:幫助男人「性」福的救星)。

根據台灣泌尿科醫學會資料,PSA正常值應該小於4ng/ml。如果檢查正常,可以詢問醫師是否2~3 年後再來檢查。假使PSA指數大於10,則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高達將近60%,因此,早期發現,有助控制病情。

攝護腺治療方式很多,許多人會先接受荷爾蒙「去勢」治療,可是,往往幾年之後,就會產生抗藥性,變成「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疾病惡化程度及死亡率偏高。

黃昭淵說,12%的轉移性攝護腺癌病人有BRCA基因突變,使得DNA無法修復,細胞就會癌變。如果BRCA基因突變,得到攝護腺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9倍,死亡率更是2.5倍。

 

標靶藥物精準治療轉移性攝護腺癌

幸好醫藥快速進步,BRCA基因突變引起的「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出現了對手:「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能降低近8成的惡化機率、近4成死亡風險。

更好的是,健保開始給付這項標靶藥物,為那些BRCA基因突變,新型荷爾蒙治療無效的病人帶來希望。

黃昭淵解釋,BRCA基因突變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病程進展較快,傳統治療效果較差,可是,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會讓癌細胞死亡,進而延緩或停止腫瘤生長,是精準對抗BRCA基因突變的利器。

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科醫師郭威廷指出,轉移性攝護腺癌已邁入精準治療,PARP抑制劑可以與新一代荷爾蒙療法合併使用,有效縮小腫瘤,降低PSA指數,提升生活品質。

 

圖片來源:台灣泌尿科醫學會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