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護理人力不足,2025年春節過後,病毒、新冠疫情肆虐,醫院無力照顧病人,不能多收住院病人,只能關床,導致出現急診壅塞現象。

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到了2030年,需要增加至少5.5萬名護理人力。不過,疫情過後,護理人員因為薪資偏低、工作沈重、職場環境不友善,使得護理人員不斷流失(延伸閱讀:台灣護師工會:全台90%醫院獲利,護師工會盼為護理師加薪)。

 

護理人員離職率

 

 

美國護理師薛楷莉一天照顧3個病人,準時下班

在美國醫院擔任護理師的前主播薛楷莉在臉書提供世界部分國家護理師年薪的粗估資料,她表示,盧森堡是全球護理人員年薪最高的國家,約為270 萬元台幣,美國約為260萬元,台灣則約為69萬元。

她說,自己在美國每週只要上班3天,最近有一天照顧3個病人,還能準時下班,讓台灣許多護理人員羨慕不已。

不過,衛福部在3月3日召開記者會,公開國內各級非主管護理人員薪資。薛楷莉所指的69萬元年薪可能是剛畢業、入行不滿1年的護理人員,依照衛福部資料推算,年資20年以上者應該會有百萬年薪。

衛福部公布台灣各級護理人員薪水

年資非主管專科護理師非主管護理師護士
不滿1年5萬3700元
1~5年6萬9800元6萬3800元
6~10年7萬1000元7萬4600元6萬7400元
10~15年7萬5000元7萬6800元7萬3600元
15~20年7萬9100元7萬8900元7萬7700元
20~25年8萬3600元8萬1700元7萬9000元
25年以上8萬7200元8萬4500元8萬4100元

 

薛楷莉

前主播薛楷莉現在是美國的護理師。

 

美國護理師技術移民,年薪是台灣5

目前台灣有193503名護理師執業,只有63%在醫院服務。疫情之後,出現離職潮,從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到地區醫院,離職率從8.26%~15.9%,職位空缺率也愈來愈高,依各級醫院從2.04%~11.07%不等延伸閱讀:護理人力不足又老化?41歲~50歲成為主要人力

離開的護理人力流向診所、長照機構、醫療產業,甚至保險業,除了不必輪值三班,工作壓力較小,假日能夠休息。由於全世界都缺乏護理人員,歐、美、澳、紐等國家向台灣護理人員招手,不但薪水翻5倍,還可以技術移民,帶著全家一起走。

「美國護理人員年薪是台灣5倍!」台灣護師工會顧問陳玉鳳在臉書直播中表示。

她有一位護理師朋友在台灣重症病房工作10~15年,5年前到以技術移民帶著先生、孩子,到美國展開異國生活。她現在是紐約某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稅前年薪約470萬元台幣,稅後約為350多萬元,是台灣69萬元年薪的5延伸閱讀:陳玉鳳2:那裡來的膽子,敢怒嗆衛福部長邱泰源、陳時中?

這位護理師年約40~45歲,經過10年準備,圓夢成功。她剛到美國,在長照病房工作。後來,她憑著證照,考上職缺,如願進入加護病房,時薪70美元,每2週就能領薪水,而且有加班費:大夜班加發3~4美元、主管和臨床教師各是2美元。

 

美國護理師每年調薪3%

美國護理人員每年調薪3%,以2024年來看,因為通膨嚴重,竟然能調薪2次。雖然美國物價高於台灣,她摸索出生活方法,可以存下一半的年薪。

陳玉鳳轉述,院方遵守14護病比,不會多塞病人,增加工作負擔。這位護理師還可以自由排班,一年有20天帶薪假,每五年調整增加天數,她一年有40小時傷病假,沒有使用,可以累積到隔年延伸閱讀:陳玉鳳1:為護理人員爭取勞動權益的女俠

這位護理師還鼓勵台灣的同業查詢美國醫院網站,如果應徵通過,院方會協助技術移民,不必透過仲介公司,可以省下費用。她告訴陳玉鳳,在美國工作,感覺安全快樂,即使生活中有挑戰,她不後悔前往美國。

「這樣的福利,我也心動,」陳玉鳳說,對照台灣的醫院,表面說加薪2000元,實則會動手腳扣回,美國卻是年年調薪,令人欣羨。

 

台灣醫學中心大夜班僅3~4成護病比達標

看看台灣現況,醫院正因為護理人力不足,三班護病比難以達標(延伸閱讀:台灣護師工會:合理三班護病比立法,維護病人安全)。

20243~20251月三班護病比輪班來看,因為護理人力不足,醫學中心大夜班壓力最大,也最辛苦,護病比達標率依月份不同,從32%~63%不等,地區醫院達標率最好,超過9成。

如果就三班護病比每月整體達標率來看,區域醫院達標率最差,不到一半,20247月達標率最低,只有17%,醫學中心達標率將近6成,最好的是地區醫院,超過9成。

衛福部為了幫護理人員加薪,2024年編列47億元預算,獎勵輪值夜班人員,對三班護病比達標的醫院,獎勵16億元,並且以3.6億元設立臨床導師制度,鼓勵經驗傳承。2025年,健保署每年編列25億元,4年內共100億元調高住院病床護理費。

不過,醫護人員並不看好衛福部的努力,他們認為,健保是總額制,有單位提高給付,就代表其他單位給付會下降,無異挖東牆補西牆,看來要能留住護理人員,非得有破斧沈舟的決心不可。

圖片來源:衛福部、薛楷莉臉書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