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公布2024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蟬聯43年榜首地位。全年死亡人數為201383人,比2023年減少4192人,降幅為2.0%。男、女性死亡人數分別降低2.4%1.5%65歲以上死亡人數則占75.8%(延伸閱讀: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居首,癌症死亡率比10年前增加17.3%

衛福部統計處表示,死亡人數下降主要是因為新冠肺炎減少6000人死亡,排名從第6名降至第14名,糖尿病也減少962人死亡。與2023年相較,前5名的癌症、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排名不變延伸閱讀:新冠疫情威脅降低,2023年國人平均壽命增至80.23歲,女比男多活6.8歲

 

十大死因年齡中位數為77歲,女性較男性多死於失智衰老

觀察十大死因的年齡中位數為77歲,與2023年相當。其中,男性為73歲,較2023年減少1歲,女性82歲,則與2023年相當,男性死亡率高於女性。

衛福部進一步分析男、女性十大死因差距,男性死於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是女性的2.6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則為2.5 倍。至於女性,排名第8失智症以及排名第10的衰老/老邁/老年,都不在男性前十大死因之列。

十大死因以慢性疾病為主,依序為(1)癌症(2)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高血壓性疾病(7)事故傷害(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9)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0)自殺。

 

癌症十大死因之首,近十年平均年增率為1.5%

以癌症來看,肺癌、肝癌、大腸癌為前3大死因。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延伸閱讀:80%大腸癌與腺瘤型瘜肉有關,8招預防大腸瘜肉

2024年國人癌症死亡人數為54032人(男性32,295人,女性21,737 人),占總死亡人數的26.8%,較2023年上升1.7%、增加906人,近10年平均年增率為1.5%(延伸閱讀:2022年十大癌症:肺癌、大腸癌、乳癌排名前三,子宮體癌首度上榜

分析癌症死亡年齡中位數為71歲,儘管比2023年增加1歲,卻低於全死因的77歲,可見癌症使人提早結束生命。

男性癌症死亡年齡中位數為70歲,較2023年增加1歲,女性72歲,則是相同。其中,乳癌、口腔癌、食道癌與卵巢癌低於癌症死亡年齡中位數的71歲,口腔癌、食道癌與卵巢癌都是63歲。

值時注意的是,雖然十大癌死因排名順序與2023年相同,但是,攝護腺癌、卵巢癌標準化死亡率上升,其餘則是下降延伸閱讀:台灣2021年罹癌人數首次下降,肺癌變成癌王,胰臟癌首次進入10大癌症排行榜

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人口老化之下,攝護腺癌病人增加,死亡率也跟著上升,死亡年齡中位數是82歲。因此,55歲~69歲要進行PSA指數檢查。

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則建議,男性過了50歲,就要檢查,有家族史者要提早到40歲(延伸閱讀:PSA指數預防攝護腺癌,50歲開始抽血檢查,有家族史提早到40歲)。

至於卵巢癌,賈淑麗建議,有家族史、接受雌激素代替療法、初經早、停經晚、從沒懷孕、肥胖的女性,如果腹部出現腫塊、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脹、腹痛、便秘等異常症狀,務必接受陰道超音波檢查,必要時抽血檢驗CA-125腫瘤指標。

 

自殺十大死因

25~44歲的自殺增加率比其他年齡層要多。

自殺重返十大死因,25~44歲自殺率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曾經名列十大死因的自殺在事隔14年重回排行榜,排名第10名,2024年有4062人自殺,比2023年多了164人,增加4.2%,這也是14年之後,再度突破4000人關卡。

其中,男性有2567人,占自殺者的63.2%,比2023年增加67人,上升2.7%;女性則有1495人,較上年增97人。與2023年比較,15~64歲均有上升,不過,25~44歲的自殺率增加10.8%,需要特別注意。

心理健康司代理司長鄭淑心說,過去曾委託台大分析青少年自殺的風險因子,主要與網路使用、父母離婚、睡眠障礙有關,至於中壯年世代,必須進一步分析。

衛福部在2024年就發現青壯世代自殺傾向上升,該年8月起推出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截至202555日共服務54508人,顯示這群人確實有需求。

鄭淑心指出,衛福部提供15~45歲青壯世代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並且推廣24小時免付費1925安心專線,建立56間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希望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

 

圖片來源:衛福部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