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李玟因為憂鬱症自殺離世的消息,成為媒體近日的主要新聞報導。身心科專家呼籲,名人自殺新聞會有模仿效應,可能會引發自殺人數增加,大家要多關心周遭的憂鬱症患者,幫助他們遠離這類新聞,避免加深原有的負面情緒。
分析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自殺從2021年的第13名,增加到第12名。
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均較2021年高,15~24歲以及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回到疫情前水平。其中,15~24歲自殺幅度增加是全球趨勢,使用網路、家庭因素、精神疾病是主要因素。
「覺得自己的青春已死,」有網友在李玟傳出逝世消息之後,在自己的FB、IG上這樣寫著。
光田綜合醫院身心科醫師溫偉鈞表示,名人自殺事件透過媒體報導,不僅容易引起憂鬱症患者焦慮,還可能引發模仿效應。患者可能會覺得名人如此努力,結果仍不如預期,自己大概也沒有希望,進而出現孤單無助的情緒,加重憂鬱症狀。
倪敏然自殺事件,自殺增加70人
「過往經驗顯示,名人自殺經過媒體大幅報導後,短期可能出現自殺率上升,但是,這是可以避免和預防的!」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暨所長張書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任陳映燁在媒體投書中表示。
他們發現,2005年,知名藝人倪敏然自殺事件被媒體密集報導將近1個月,同時間台灣自殺人數增加70人,令人遺憾。透過對名人的心理認同,自殺想法與行動可能影響一般人,如同病毒在人群中傳播一樣。

藝人李玟輕生的消息,引起社會關注。
林奕含自殺事件,特徵相似者情緒低落
2017年,發生作家林奕含自殺事件。張書森和陳映燁進行網路問卷調查,他們發現,因為事件報導而產生低落情緒的網友,具有和作家相似的特徵,例如,女性、年輕、已婚,以及接受過精神科治療,他們會花較多時間搜尋與閱讀網路相關報導。
張書森和陳映燁認為,本來就有情緒困擾的人,看到林奕含自殺的報導,更容易產生自殺念頭,不願意主動求助。這種認同名人的心理現象,容易發生在與名人有類似處境,以及有心理困擾的人,值得周遭親友關懷。
光田的溫偉鈞醫師提醒,身旁若有憂鬱症患者,應該留意他們的舉止是否異常,假使不斷有負面言詞,例如,「事情不可能變好了」「沒有我,大家會更快樂」等等,或是提到死亡、毁滅等言語,要特別留意,多陪伴觀察。
他還說,陪伴者不必過度緊張,免得自己跟著患者一同陷入憂鬱,只要能適度陪伴、觀察,讓患者不致孤立無援,就是跟他們站在同一陣線,可以減少憾事發生。
他還提醒憂鬱症患者,如果發現自己在看完相關新聞,情緒受到影響,務必關上電視,放下手機,到外散步或從事休閒,遠離新聞訊息,轉移注意力。

光田醫院身心科醫師溫偉鈞提醒大眾,關心患有憂鬱症的親友。
媒體應該正面鼓勵,同理憂鬱症患者
張書森和陳映燁則認為,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總會在最後附上鼓勵的話語。然而,這些用語可能有減分效果。
他們最近進行網路調查時發現,有過自殺念頭的人覺得這些鼓勵話語缺乏同理心,例如,「自殺不能解決問題」「自殺會留給家人無比悲痛」,反而引發負面感受。
因此,他們建議媒體,鼓勵訊息可以改成正面的話語,例如,「勇敢求救並非弱者,如果您覺得痛苦或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安心專線,1995生命線,1980張老師 」。
圖片來源:光田醫院、李玟臉書、 Photo AC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