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緊張,三餐不定時,加上壓力大,經常發生肚子脹氣、便秘,甚至打嗝頻繁等問題。
尋找西醫之外,中醫師也是另一項治療管道。中醫認為,這些脹氣現象並非單一症狀,而是體內氣機運行失常、脾胃功能受損所引起。
欣悅中醫診所中醫師梁世瀅表示,造成脹氣的常見原因,包括:進食過快、暴飲暴食、愛吃冰冷或油炸食物。如果用餐時,邊看手機或是邊講電話,導致氣機鬱滯,也可能發生脹氣(延伸閱讀:台灣醫療特色:中西醫合療治癌症、急診、腦中風,化解急重難症)。
她還說,豆類、奶類、韭菜等食物,容易產生脹氣而引發不適。如果老人或體虛者因為咀嚼力與腸胃蠕動減弱,更容易腹脹。此外,服用止痛藥、抗生素、抗憂鬱藥,甚至部分寒涼中藥,也可能影響腸胃功能。
持續按壓曲池穴出現痠脹感
員榮醫院中醫部主任林親怡表示,中醫治療脹氣與便秘,安全性高,副作用也少,還能夠提供個人化的診療,具有許多優勢。
例如,長期按壓曲池穴、合谷穴等穴位,搭配大黃、黃耆、肉蓯蓉、濟川煎、麻子仁丸、增液湯等中藥,可以改善脹氣便秘不適。
她教大家彎曲手臂,在手肘外側找到曲池穴位置,用力按壓5~10秒,每天按壓10~20多次,改善脹氣便秘。雙手抱胸就可以做,簡單易學(延伸閱讀:支溝穴位置與6種功效:飯後按壓最少5分鐘,改善便秘)。
林親怡說,以曲池穴為例,將手肘彎曲,在肘彎外側的骨關節處,便是曲池穴位置,用力按壓5~10秒,感到痠脹,每天按壓10~20多次,持續按壓到沒有痠脹感,便是打通穴位,促進腸胃蠕動,改善脹氣便秘,適合解便乾硬、便秘引發身體燥熱的人。
林親怡中醫師講解曲池穴按壓,改善脹氣便秘
雙手抱胸按壓曲池穴
「雙手抱胸,也可以按壓曲池穴,」她說。如果雙手沒有提物品,不妨在胸前交叉,左右手互相按壓,利用空檔保養身體。
此外,合谷穴也可以用力按壓,改善脹氣便秘。林親怡說,順著食指掌骨的正中間,即虎口一帶,便是合谷穴位置(延伸閱讀:合谷穴位置與8種功效:按壓虎口穴道,痠脹麻感才正確)。
林親怡曾經治療一名直腸癌3期病人,在接受切除乙狀結腸之後,腸胃變得無力,不能完全解便,一天內必須解便10~20多次,造成心理壓力,不敢出門。經過針灸穴道、服用中藥,現在一天解便2~3次,算是大幅改善。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提醒,很多人一開始脹氣,會先吃酵素或益生菌,這對吃飯太快、消化力變差或是壓力大,這類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確實有幫助。
不過,一旦酵素或益生菌沒有效果,就需要靠檢查來找原因,而不是繼續亂吃一通。
脹氣有3種基本檢查工具
徐兆甸說,要了解肚子脹氣的真正原因,可以透過以下3種基本篩檢工具:
1.腹部超音波:檢查是否有膽結石、腫瘤或其他器官問題
2.胃鏡:檢查是否有消化性潰瘍、糜爛或幽門桿菌感染
3.大腸鏡:排除息肉、發炎、腫瘤等問題
他遇過一個病人,一開始症狀像是膽結石,於是,接受外科手術,切除膽囊。但是,術後肚子仍然痛,進一步做大腸鏡,才發現其實是大腸癌。因此,脹氣要多方檢查,才能找到原因(延伸閱讀:第4期癌症晚期的另一希望:中西醫合療,有人活過10年)。
如果這3種基本檢查都正常,脹氣仍持續反覆發作,就要進一步考量是否為「小腸菌叢過度增生」。
徐兆甸解釋,這是指小腸蠕動變慢、胃酸不足或消化酵素分泌減弱,未完全分解的碳水化合物發酵而產生氣體。通常在飯後1~2小時感到腹脹,伴隨打嗝、放屁、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
預防脹氣的6大方法
梁世瀅中醫師建議預防脹氣有6大方法:
1.細嚼慢嚥:減少腸胃負擔,幫助消化。
2.適量食用:避免一次吃太多,糯米類食物不能快速食用。
3.搭配蔬菜:增加纖維攝取,幫助腸胃蠕動。
4.避免高鈉醬料:過多的醬料可能影響腸胃健康。
5.飯後適度運動:如散步或按摩腹部,有助於消化。
6.喝健胃茶:例如麥芽茶或陳皮茶,有助於減少脹氣。
圖片來源:員榮醫院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