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連總統都突然隔離了,與病毒共存的現在,人人都可能剎那間接到隔離通知。
「Omicron有99.7%是輕症、無症狀,」指揮中心前幾天說出這句話,讓大家認為Omicron並不可怕。據專家觀察,實情並非如此,它的死亡率比流感高,以解封最完全的英國來看,死亡人數與Omicron之前相比,下降有限。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感染科主任呂嘉峰在《醫療苦行中的快意人生》以解封最完全的英國為例,說明Omicron病毒不容小覷。
根據英國統計,在1/5,平均七天每天有18.2萬人感染,到了3/21,平均七天每天有12.4萬人感染,4/5降到8.5萬人。
英國Omicron經驗 死亡人數下降有限
雖然感染人數看似下降,死亡人數卻減少得十分有限。他說,1月中下旬的死亡高峰期,七日平均每天死亡263~270人,到了4/5,七日平均每天死亡236人,354人住加護病房。
「加護病房人數與死亡人數相去不遠,相差118人,看來病人進出加護病房的速度很快,」呂嘉峰推測加護病房可能有一定死亡率。
由於Omicron從去年底開始在英國肆虐,他認為,如果感染人數在今年春天下降,死亡人數應該也會減少,可是,5個月過去了,七日平均每天死亡人數只少了30多人,質疑疫情趨緩有限。
他說,英國有6600萬人,在2019年以前,死於流感者約有1萬3200人,可是,Omicron只花了5個月,已經奪走1萬8000人的性命,比流感嚴重,而且流感只盛行3個月,新冠病毒卻是長長久久。
Omicron死亡率勝過流感
「流感死亡率是萬分之2,Omicron卻是萬分之8,勝過流感,不能輕視,」他提醒大家,不要輕敵。
《自然》(Nature)期刊近期就表示Omicron會引起腦部發炎與慢性缺氧現象,不僅重症案例,輕症患者也深受其害,就算只是「輕微腦部缺氧」,足以造成局部中樞神經系統缺氧和能量衰退。
「Omicron並不溫和,感染並不會帶來群體免疫,英美疫情都是一波波反覆死傷。」前國健署長邱淑媞在媒體投書中表示。她以英、美、新加坡、香港、韓國的疫情,推算台灣與病毒共存之後,病例數可以達到200~600萬人以上,總死亡數可以達3000~2萬1000人。
檢驗試劑、治療藥物、隔離中心是否足夠
她擔心,政府想要推動正常生活,可是,尚未做好配套措施,可以減少傷亡的檢驗試劑、治療藥物、隔離中心(例如防疫旅館、防疫公寓、防疫宿舍),有沒有準備好?
由次採取輕症在家隔離,她認為會增加家人感染機率。去年部桃護理師讓家人感染、婆婆死亡,連最專業的醫護人員都無法做不到防止家人感染,何況現在的病毒連同一棟大樓都能傳染,遑論同一家?
她認為,居家隔離只靠分房、分衛浴,並不足夠,家人會被傳染。此外,同住家人的上班上學原則、鄰居防護措施需要儘速公布。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