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就回醫院上班了!不過,還是會咳、氣短、腦袋鈍鈍的,」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李宜恭在5月30日的臉書記錄自己確診之後,提前返回工作的狀況。
他本來以為回復健康,慶幸成為「楊過」(陽性已過),CT值可以從31.2向上攀升,那知6月1日接受PCR檢測,出乎意料,降至18.1,病毒量不減反增。雖然喉嚨疼痛改善,不過,乾咳更為嚴重,身體疲累、氣喘,血氧濃度是95%~96%。
「這是抗病毒藥物造成的Covid-19 rebound(復發)?還是正常病程的病毒量起伏?」他感到納悶,再次快篩,第二條線重現,便回家再次隔離,繼續治療,監測血氧濃度。6月2日,快篩是兩條線,6月4日咳嗽還沒有好。
由於醫療人力不足,李宜恭確診隔離7天之後,第8天自主管理期間就要提早返回工作,然而,他因為陰轉陽,必須再度隔離。
確診醫護抱病提前返回工作
指揮中心曾經在5月中旬表示,全台有240名確診醫護提早返回工作,然而,實際人數不止於此,只有醫療院所心知肚明。
確診醫護重返工作時,有人身體依然不適,有護理人員CT值是27~28,就要照顧病人,有人確診之後容易喘、胸悶,上班佩戴N95口罩,一度無法呼吸,差點在病房裡昏倒,必須靠著牆壁休息幾分鐘,才能回過神。
一名在部立醫院工作的護理人員在臉書《靠北護理師》表示,單位同事陸續確診,他也因為確診而隔離。有些護理人員解隔離之後,即使PCR是陽性,主管依舊要他們工作,然而,照顧的病人沒有染疫,萬一有人確診死亡,該怎麼辦?
也有護理人員寫道,單位有許多同事和半數病人淪陷。自己確診的第一天,就被院方詢問照顧確診者的意願,他好奇是否合法,有網友留言:醫院知道只要問,就沒有人敢說不。由此可見,院方相當強勢。

醫療人力不足,醫療院所要求確診醫護在隔離7天之後,提前返回工作。
確診醫護希望多休息再工作
「確診醫護提前返回工作,將成為常態,」也在確診後第8天返回工作的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祕書長陳亮甫表示,當全民可以聚餐、旅遊,過正常生活,醫護人員卻還要對抗病毒,還在付出代價。
「確診醫護解隔離後,應該要多休息3天,」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雖然隔離7天,不過,有些護理人員仍感不適,被迫抱病上班。
一名護理人員也說,他不了解為什麼衛福部長陳時中認為確診醫護隔離7天,就可以上班,覺得這樣很不好,確診醫護應該有適當的休息時間。

全民能過正常生活,是醫護人員付出辛勞代價的結果。
未感染護理人員躲到樓梯間吃便當
隨著提前工作的確診醫護愈來愈多,不僅未染病的病人害怕,同事也擔心自己會遭感染。
有未感染的護理人員就說,醫院把他們當成人力資源庫,那裡人力不足,就往那裡塞,一下子支援專責病房,一下子兒科,一下子外科,醫院還把接觸確診者的病人和一般病人放在一起,忽略感染控制,醫護跟著承受風險。
陳玉鳳就發現,有未感染的護理人員因為確診同事返院上班,醫院沒有為他們提供專屬空間,他擔心自己跟著感染,只好一個人躲到樓梯間吃便當。

為了照顧病人,醫護人員即使確診,在隔離期結束之後,要在第8天繼續工作。
已有10%護理人員確診
護理人員擔心不無道理,他們是接觸確診病人機率最高的醫事人員,因公染疫申請補助者也以護理人員最多,比率是53%。根據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統計,已經有10%、1萬8000名護理人員確診。
「醫院應該負起預防保護責任,減輕醫護感染風險,」陳玉鳳說,醫療院所應該善盡雇主義務,保護返院工作的確診醫護,落實醫院感控和病人安全。她提出3項建議:
第一,確診醫護CT值大於30,不具傳染力,才能返院工作。
第二,不能強勢逼迫確診醫護返回工作。
第三,為確診醫護提供獨立休息空間、廁所,保護未感染者。
只是這樣的建議能否為醫療院所接受,有待觀察。
圖片來源:Unsplash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