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少子化影響,正當小兒外科醫師逐漸消失,兒童需要手術治療的時候,花蓮慈濟醫院為花東地區點燃了唯一的一盞明燈。
2023年8月出生的小寶(化名)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經由產前檢查,就發現他腹部腸道腫脹,婦產科醫師在當時就建議媽媽,要注意後續發展。由於醫師適時提醒,小寶的爸媽始終保持高度警覺。
等到小寶出生,他喝一口奶,就吐一口,完全無法進食,還吐出綠色膽汁。醫師診斷為新生兒腸道閉鎖,需要手術治療。經由轉院,來到花蓮慈濟醫院,這裡是花東地區唯一擁有小兒外科的醫院,小兒部醫師蕭宇超、小兒外科醫師楊筱惠帶領團隊接手治療,小寶在術後12天就康復出院。
蕭宇超表示,小腸由十二指腸、空腸及迴腸組成,新生兒小腸閉鎖發生率約萬分之1.3~3.5。由於胚胎發育期間發生問題,需要外科矯正手術治療。小寶因為空腸完全閉鎖,以致不能進食,只能透過靜脈注射,補充營養。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外科醫師楊筱惠為花東地區兒童守護健康。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醫師蕭宇超表示,產檢就能發現胎兒腸道發育是否正常。
新生兒腸道閉鎖 無法進食體重下滑
小寶出生時,體重有2820公克,出生3天後,掉到2560公克。轉院來到花蓮慈院,隔天馬上進行手術,術後第4天開始少量進食,術後第11天,就可以完全脫離靜脈營養針,全靠自己喝奶,出院時體重已經回到2800公克。
「花蓮有慈濟醫院真好,」小寶的爸媽表示,他們從新聞報導得知台灣缺少小兒外科醫師,幸好在花蓮慈院,就有專業的小兒外科團隊,才能讓孩子在出生第4天就儘快接受治療。家長不必翻山越嶺,舟車勞頓,轉送到外縣市,花蓮慈濟醫院能為他們提供支持。
據花蓮慈院統計,每年平均約有20~30名兒童,需要接受小兒外科醫療團隊協助。蕭宇超表示,小兒外科團隊是兒科醫療非常重要的部分,以腸道閉鎖這類結構性的問題為例,只要接受外科開刀手術,通常就能解決。不過,家長仍要注意孩子術後狀況,如果腹部腫脹,可能是發生沾粘,要儘快檢查。
「懷孕期間的產前檢查,可以儘早發現胎兒的問題,」蕭宇超如此提醒。胎兒在發育期間,如果腸子腫脹、羊水異常增加,或者是其他內臟器官異常,就要特別注意。寶寶出生之後,不喝奶、常嘔吐、進食困難,甚至是吐出綠色的膽汁,更要儘速就醫。
圖片來源:花蓮慈濟醫院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