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雙方都不希望發生醫療糾紛。即使中醫師發生醫療糾紛的機率不及西醫高,他們仍舊集體購買醫療責任險,以此保障自身權益,降低醫療賠償風險。

2024年6月,台中市傳出生產事故的醫療糾紛。一名嬰兒因為出生後死亡,婦產科醫師和醫院遭父母控告醫療疏失,必須賠償超過1400萬元,引發醫界不滿,認為打擊高風險科醫師的士氣,也惡化醫病關係。

西醫在治療過程,可能會發生醫療糾紛。其實,中醫執行針灸、艾灸,也是如此延伸閱讀:感謝那一場訴訟,我從此恣意遨遊醫療世界

 

醫療責任險分散醫療糾紛風險

2020年秋天,藝人簡莉紋在台北市一家中醫診所接受針灸治療,扎了22針,發生氣胸,造成肺部38%塌陷,需要緊急開刀,接受14天住院治療。

沒想到,過了半年,2021年春天,簡莉紋的身體依然不適,不僅睡不好,也影響工作進度。

雖然診所解釋,氣胸並非針灸引起,和簡莉紋溝通,雙方卻沒有達成共識。於是,她提起刑事訴訟,這起醫療糾紛進入司法程序,也上了新聞版面延伸閱讀:即使官司會輸也要提告的勇氣

「針灸造成氣胸是中醫師遇到的醫糾類型之一,」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副理事長陳仲豪表示。中醫除了針灸,鮮少有侵入性治療,儘管如此,治療過程仍舊可能發生醫療糾紛。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經常舉辦義診,為民眾看病。

 

民眾要注意針灸、推拿可能造成傷害

陳仲豪解釋,因為灸烤穴位造成燙傷,或是針灸消毒不完全,造成蜂窩性組織炎;醫師忘記取針,病人出現暈針延伸閱讀:病家扮演柯南,挖掘醫療體系的弊端

「民眾接受針灸治療,最好避開胸腔、背部肩胛骨之間的部位,防止氣胸,」他如此建議。

由於扎針的時候,不能移動身體,特別是體形偏瘦的人,因為胸背之間的肌肉、脂肪層較薄,一旦移動,針灸錯位,可能傷及胸部,需要留意。

「接受針灸治療,手部上臂、大腿不要扎針,」陳仲豪提醒。

所謂「手不過肘、足不過膝,」指的是針灸部位要遠離大血管,而上臂、大腿離大血管較近,最好要避開。至於腰、腹,脂肪層較厚,屬於安全部位延伸閱讀:那一場沒有麻醉專科醫師的手術

除了針灸,傷骨科也容易發生醫療糾紛。

陳仲豪表示,民眾如果腰椎不適,最好不要推拿,如果中醫師施力不當,整復推拿不慎,造成椎間盤滑脫,病人可能有骨裂風險。

 此外,病人服藥,肝腎負擔增加,引發黃疸,或是發生藥物過敏,一旦醫病溝通不良,也可能發生醫糾。

 

醫療責任險+醫預法雙重保障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每一年接獲約2~3件醫糾案,」陳仲豪表示,10年前,每年醫糾案有7~10件,這10年來,公會宣導法務常識、行醫指南,醫糾數量已經減少。

「走上法院對醫病都是傷害,雙方都不樂見演變至此,」陳仲豪說,醫糾讓病人和家屬備嚐煎熬,醫師也會感到無助,甚至可能影響日後的行醫生涯。

2024年開始,醫療界實施「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簡稱「醫預法」),強調即時關懷、先行調解、事故預防,一旦醫療事故發生,藉由專業人士進行調解,可以降低訴訟機率。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副理事長陳仲豪表示,中醫師也可能發生醫療糾紛

 

中醫師集體購買醫療責任險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創全台中醫師之先,和產物保險業者簽約,為會員集體購買醫責險,分散理賠風險,保費由公會支付。當醫師遇到醫糾,立即向公會和產險業者通報,不致求助無門。

陳仲豪說,產險公司設有即時關懷小組,成員有律師團,可以提供法律諮詢服務,協助醫師向病人和家屬說明治療過程,及早溝通調解,避免進入司法程序。

「理賠金額在45萬元以下者,由產險業者賠償,每名醫師每年累積賠償最多2次,總共90萬元。」他進一步說明,如果醫療過程造成病人受傷或死亡,有專人進行理賠,醫師不必另行付費。

中醫師還可以自行額外加保,陳仲豪說,一年支付2500元、3500元保費,即可分別保障100萬、200萬元理賠金額。

 

醫療責任險保障中醫師

本身擁有東吳大學法律碩士學位的陳仲豪是台灣率先學習法律的中醫師之一。他在2006年進入法律學分班,發現法律與生活息息相關,產生興趣之後,便進一步鑽研深造。

他說,和西醫師相比,攻讀法律的中醫師較少,以往就發生中醫師不諳法律,誤觸法網,在網路賣藥的事件。為了加強中醫的法律觀念,他不定期在公會開設共學課程,介紹民法,為中醫的醫學課程增添特色。

 

 

圖片來源:台北市中醫師公會、陳仲豪醫師、Photo AC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