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器官捐贈中心統計,台灣現在有280人因為心臟衰竭,正在等待他人捐贈心臟,進行移植,不過,能夠幸運等到心臟的僅有53人。
拜醫學進步之賜,第3代心室輔助器的效果相當於心臟移植,即使等不到大愛者的心臟,靠著這個「鋼鐵人心臟」,病人能夠延壽,有人最少可以多活5年。
台灣從2006年由林口長庚醫院進行全台第1例、亞洲第2例心室輔助器手術,至今17年來,到2023年6月底,全台灣共執行約200例。這種永久性心臟取代心臟移植的手術,超過9成是在北部與中部,南部人必須往返波奔,才能接受治療。

高醫附設中和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蔡峯鈞以第3代心臟輔助器治療心臟衰竭。
南部心臟衰竭病人就近治療
位於南部的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表示,他們有成熟技術,可以為病人植入第3代心室輔助器,病人可以就近治療。加入高醫半年多的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蔡峯鈞已經累積10幾例的經驗,病人最長存活超過5年,可以為南部人提供這項救命的新技術。
一名54歲、家住高雄的蔡先生有心臟血管嚴重阻塞問題,接受心臟支架治療之後,因為心室頻脈,放置體內去顫器,可是,心臟衰竭症狀持續惡化,到了必須移植的地步。
他在2022年10月登錄心臟移植,因為體重超過100公斤,一直無法等到配對。今年7月,心臟衰竭惡化造成水腫,體重增加到116公斤,8月分,他在高醫接受第3代心室輔助器植入手術,也創下該院第一例的記錄,為南部人開啟先鋒。

這名心臟衰竭的病人治療一個月,就能外出旅遊。

高醫附設中和醫院成立心臟外科醫療團隊,治療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病人一個月康復出院
他在接受蔡峯鈞的手術之後恢復良好,脫水超過15公斤,住院1個月內就順利出院,心臟衰竭症狀大幅改善,還可以外出旅遊過夜,現在他最希望可以重返職場,並且繼續去釣魚。
蔡峯鈞說,心室輔助器是將一個幫浦縫合在心臟的左心室,利用人工血管,將血流引流到主動脈,供應全身器官需要。它由一台稱為「控制盒」的體外小電腦控制,經由一條穿出腹部的驅動線,連結控制盒與體內的心室輔助器,靠著行動電池,病人能自由活動。
蔡峯鈞進一步說明,美國的2021年度報告發現,由於幫浦改良,心室輔助器治療結果已經相當於心臟移植,一年與三年的存活率分別達到85%與70%,也提高病人手術意願。
這幾年,歐美接受心室輔助器手術的病人逐年增加 ,已經超過心臟移植的人數。台灣也在2018年有條件健開放保全額給付,讓等不到心臟捐贈的病人能及早治療,而且不用擔心移植排斥問題。
第3代心室輔助器取代心臟移植
「心室輔助器取代心臟移植,將是未來趨勢,」蔡峯鈞推測,目前世界上接受心室輔助器植入手術的病人已經超過數萬例,使用最長的時間已經超過10年。
以蔡峯鈞的醫療團隊經驗來看,搭配心臟內科超音波追蹤調整幫浦運轉,個管師負責傷口護理、教導病人居家照護,以及心臟復健團隊從旁協助,病人術後恢復順利。他們在其他醫院已經治療10幾個人,最長存活還能超過5年。
自從1967年出現全世界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就成為末期心臟衰竭的最佳治療方法。但是,台灣每年僅有約60~80人能幸運獲得捐贈,進行移植,大多數人是在等待中含恨而終。
所幸心室輔助器從移植前的過渡醫材,提升成為終生取代心臟的利器,延長病人壽命,以蔡峯鈞的經驗為例,便是醫療進展和醫術進步的最好見證。
圖片來源:高醫附設中和醫院、Pixabay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