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身高一直是家長關注的話題。家長擔心自己不夠高,會影響孩子,下一代可能會生長遲緩。
亞東醫院小兒部醫師高銓宏提醒家長,平時要留意孩子身高,觀察是否有生長遲緩。如果兒童身高在一年內增加不到4公分,或是身高長期低於同年齡、同性別的平均標準,就要到兒童遺傳內分泌科評估追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遺傳及內分泌專科醫師蔡立平也說,在校園裡,身材矮小的孩子容易成為霸凌對象,這不僅打擊他們的自信心,還可能留下長久的心理陰影(延伸閱讀:台灣兒童肥胖率:每3人就有1人,14歲國中生胖到用瘦瘦筆減重)。
透過國健署的「新版兒童生長曲線」,輸入孩子性別、出生日期、測量日、身高體重和頭圍,或是在台北榮總製作的「兒童生長曲線」,輸入孩子性別、出生日期、父母身高,可以計算生長百分位,自行評估。
台大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劉士嶢說,如果身高小於生長曲線的第3百分位,就是身材矮小;假使兒童身高在一年內增加不到4公分,便是生長遲緩。
影響兒童身高的4大因素:
高銓宏與劉士嶢分析,影響兒童身高有4大因素:
1.父母遺傳
遺傳因素在身高發育中扮演關鍵角色,機率約占70%~80%。
2.飲食不均衡
營養會影響兒童身高,體重過輕、營養不良的孩子沒有本錢長高。如果家長為孩子熬煮魚湯、肉湯,其實營養不夠,不如直接吃魚、吃肉,攝取蛋白質,有助長高。
3.內分泌調控
兒童期的生長會受內分泌調控。青少年時期的生長則有賴性荷爾蒙,因此,在第二性徵發育的時候,一年可以長高十幾公分,也是成長黃金期。
4.出生時體重偏低
高銓宏說,如果出生時,體重低於同齡寶寶的第10百分位,就是體重偏低,需要密切監測生長曲線,確保發育達到標準。
亞東醫院小兒部醫師高銓宏(右)提醒家長留意孩子身高。
兒童未必要照骨齡、生長板
不少長輩會要求醫師幫孩子照骨齡、生長板,是否有必要呢?
劉士嶢解釋,生長板人體位於長骨兩端的邊緣,由具有分化能力的軟骨細胞組成。當軟骨細胞增生發育,延長骨頭的長度,人體就跟著長高起來。
生長板的分化空間會受到營養情況、性荷爾蒙、甲狀腺素、生長激素影響,甚至環境荷爾蒙也影響。隨著青春期發育,分化空間逐漸減少,當生長板完全閉合,沒有空間,就代表發育完成,達到成人身高了。
以女生來說,月經代表青春期的發育已經接近完成,這時骨齡在12歲到13歲以上。不過,距離生長板完全閉合的骨齡16歲,還有好幾年,所以還是會繼續長高。
女生身高衝刺最快的時期是在青春期前期,所以,月經來潮後,生長速率會比較慢一點,民眾往往有「月經來了就不會再長高」的迷思。
至於骨齡判讀,可以觀察兒童左手的X光片,評估指骨及腕骨生長板的大小、空間及形狀,反應身體的成熟程度。男生的生長板在骨齡18歲時閉合,女生則是在骨齡16歲。
「不是每個兒童都需要評估骨齡,生長遲緩是身材矮小的兒童才需要照生長板X光片,」劉士嶢強調,假使骨齡落後2~3年,就要評估是否有內分泌問題。
台大醫院劉士嶢醫師建議兒童注意營養,才能長得高。
幫助兒童增高的6個方法
1.參考「我的餐盤」
劉士嶢說,若是體重過輕的孩子,可以參考國健署建議的「我的餐盤」,以確保從三餐飲食中攝取足夠且均衡的營養素,兒童的身高表現,與整體的生長發育情形息息相關(延伸閱讀:彩虹飲食法成功心法)。
2.適度喝牛奶
國健署將乳品類列為6大類食物,兒童及青少年飲食當中要注意乳品類的攝取。但是,不能當成水喝,因為牛奶熱量高,喝多了,容易發胖,也不要喝添加糖份的調味乳,更容易胖。
3.適當運動
國健署對兒童、青少年建議有氧適能運動。例如,丟皮球、溜直排輪、散步、騎自行車、推推球,都很適合親子共同參與,還可以訓練大肌群。
4.充足睡眠
生長激素在熟睡時分泌最旺盛。如果太晚睡、睡不好、睡不夠、或是經常半夜醒來,都會影響生長激素分泌。
只要能睡飽,起床時精神活力就會好,因此,睡眠品質很重要。家長不要和孩子同睡一張床,以免影響睡眠品質。
5.避免高糖高油飲食
高糖高油飲食影響胃口,正餐反而吃不下,無法攝取應有的營養。
6.不要迷信偏方
家長不要隨意讓孩子亂吃長高的偏方,如果吃下含有性荷爾蒙成份的藥,造成兒童性早熟,雖然會長得快,但也會提早不再長高,最後反而會比較矮。
北市聯醫蔡立平醫師(右)表示,身高會影響兒童心理健康。
施打生長激素、轉骨湯增高,先詢問醫師
劉士嶢經常遇到家長希望幫孩子施打生長激素,增加身高。不過,只靠單次抽血,檢驗血液生長激素數值,並不能診斷生長激素缺乏症,必須透過較精密的刺激試驗才能知道。
他說,根據美國國衛院研究,生長激素只適用生長激素缺乏症的病童。如果只是身材矮小,生長激素分泌正常,長期施打生長激素,對於增高幫助有限。
至於中藥轉骨湯或鈣片等保健食品,劉士嶢認為,傳統中醫理論並沒有「轉骨」的觀念,觀察臨床上,使用中藥增高的孩子,初期確實能明顯抽高,但是,骨齡快速發展,到最後,對成長後的身高未必有益,反倒是揠苗助長。
至於額外補充鈣片,能否增高,一篇2021年追蹤10年的生長研究發現,補充鋅片、精胺酸、早睡、多跳高等方式無害健康,但是,能否藉由補充單一營養素的鈣片,改善孩童身高,至今並沒有醫學證據能解答。
他建議先詢問小兒內分泌科醫師,提供適當的照護,減輕家長無謂擔憂,避免不必要的無效治療。
劉士嶢醫師衛教影片連結:
圖片來源:台大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亞東醫院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