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要做40萬次大腸鏡檢查,次數多得可以在國際間排前3名,這也是國內最常見的內視鏡項目。

由於檢查普及,大腸癌成了台灣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增17000名病人。

然而,在檢查過程中,當你上了麻醉藥,在昏睡中,你是否知道醫師能找到每一個大腸瘜肉?是否確實切除,避免藏在腸道深處的瘜肉變成癌細胞?

 

大腸鏡檢查有不為人知的黑盒子

由於涉及醫師的臨床經驗和敬業態度,這個答案可說是大腸鏡檢查的黑盒子,難以探究。

醫小編打聽得知,即使是同一家醫院或健檢中心,醫師不同,找到的瘜肉數量也不一樣,也就是說,當醫師經驗不足、體力疲累或眼力昏花,就可能遺漏不易發現的瘜肉,尤其是凹陷形、扁平形,很容易忽略。

大腸鏡的瘜肉遺漏率有多少,醫界沒有統計,連高竿的醫生也說不清楚,這樣,該怎麼去找經驗老道,本領高強,能抓到瘜肉的醫生呢?

幸好台灣有先進的資通訊科技實力,生技業者成功研發AI智慧醫療,輔助醫師,找到位於腸道彎曲處、小於0.5公分又不易發現的大腸瘜肉,降低人為檢查疏漏。

雲象科技AI大腸瘜肉偵測
雲象科技研發的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找到瘜肉的準確度達96%。

 

AI智慧醫療提高14% ~ 30%的腺瘤偵測率

根據2022年國外研究,使用AI智慧醫療儀器,協助醫師進行大腸鏡檢查,約可可以提高14%~30%的腺瘤偵測率,而每提升1%偵測率,因為檢查遺漏而發生大腸癌的風險就能降低3%,死亡率甚至可以減少5%

從醫學跨入AI數位病理系統的葉肇元醫師在2015年創立雲象科技,他和國泰醫院、台大醫院合作,耗時4年成功開發台灣第一部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系統,在7月底取得食藥署醫材認證,可以運用在臨床檢查。

葉肇元說,台大、國泰具豐富驗經的12名醫師共同提供50萬張大腸鏡影像資料,這群醫師利用下班時間,從中挑選20萬張具檢查意義的影像,教導AI機器深度學習。

 

雲象科技AI大腸瘜肉偵測
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與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國泰醫院院長李發焜(右到左)跨院跨產業合作。

 

AI偵測系統檢查大腸瘜肉準確度達96%

不論醫師經驗如何,這台AI偵測系統檢查大腸瘜肉的準確度達96%,連凹陷、扁平的瘜肉也無所遁形。

他解釋,當醫師進行大腸鏡檢查,一旁的AI就像醫師的第3隻眼,與醫師同步偵查,一旦發現瘜肉,會在0.1秒發出警訊聲音提醒醫師,並且自動標註。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由於大腸鏡順著腸道進入,假使AI跟不上醫師的檢查速度,即使發現病兆,醫師也會錯過瘜肉位置。雲象的國產AI瘜肉偵測系統能同步發現,並提醒醫師,與國際廠牌相較,毫不遜色。

 

葉肇元執行長
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放棄醫師行業,投入AI智慧醫療。

 

AI智慧醫療彌補醫師檢查差異的缺憾

邱瀚模說,這台AI瘜肉偵測器還扮演新手醫師的小老師,即使剛學習大腸鏡檢查的醫師也能快速上手,縮減學習時間,也彌補醫師不同,檢查有異的缺憾,可以達到同一水準。

目前這台AI偵測系統在台大、國泰、台大癌醫、新光、彰基等5家醫院進行人體試驗。國泰表示,他們正在計算檢查費用,不久即將用在健檢中心,列為自費項目。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認為,智慧醫療是未來趨勢,目前醫界大多使用進口醫材,如果未來雲象能和更多台灣醫院合作,甚至走進國外醫院,進行多國多中心人體試驗,行銷世界的機會就會大增。

 

圖片來源:台大醫院、雲象科技、Unsplash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