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項治療都存在風險,當醫生告訴家屬,手術成功率高,病人卻術後死亡,醫生要怎麼面對家屬?如果時間可以倒流,家屬在手術之前,應該有那些心理準備?

想像一下,手術之後,醫病之間出現這樣的對話:

病人:你不是說手術成功率是99%?為什麼我爸爸會死?你技術有問題!

醫生:失敗率有1%,剛好發生在他身上!

可以而知,醫生這樣回答,醫病關係勢必更加緊張。

《Dr.131醫生醫》邀請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忠純紀念促進醫病關係教育公益信託推廣會會長陳永綺,她是台北市衛生局醫療糾紛爭議處理關懷小組成員暨教育訓練講師,擔任台北地院民事調解委員,她建議醫生術前要這樣說:

 

陳永綺醫師
推動醫病和諧的陳永綺醫師建議醫師在手術之前,引導病人和家屬將注意力放在失敗率上。

 

手術成功率再高,病人和家屬也要有最壞打算

「手術失敗率有1%,萬一變成植物人,你有沒有心理準備?」

「雖然手術成功率高,但也可能不盡理想,萬一不如預期,你有沒有想好要如何處置?」

陳永綺強調,醫師一定會盡力執行手術,治好病人,這是職責所在。

不過,天有不測風雲,手術成功率再高,一旦發生不幸,對當事者就是失敗,成功率是0,還可能引發醫療糾紛。

儘管手術同意書載明治療風險,醫生也說明成功率及失敗率,可是,病人和家屬為了治好疾病,往往只記得成功率,未必聽得進失敗率,一旦發生意外,很容易怪罪醫生。

因此,醫生應該先「打預防針」,透過治療說明,引導病人和家屬將注意力放在失敗率上,事先想像發生意外的畫面,要他們先有心理準備,同時讓他們相信,醫師會全力治療,以期安心。

 

 

圖片來源:Dr.131醫生醫、pexels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