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上網查過,因為生活壓力大,我得了胃食道逆流,吃了胃藥,還是不舒服,」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回想一名病人找他看病,當起自己的醫生,對病情下了診斷。

林相宏詳細問診後發現,病人吃東西會吐,半年來瘦了5公斤。他研判不像病人所言,幫他做胃鏡檢查才知道,根本不是胃食道逆流,而是恰好相反的「食道遲緩不能症」,因為食道過緊,食物無法下嚥(延伸閱讀:GOOGLE評論決定醫院診所聲譽,醫病關係變好?還是變壞?)。

於是,他馬上幫病人轉診,接受內視鏡食道肌肉放鬆術,症狀改善了至少9成(延伸閱讀:國健署沒說的秘密:做大腸鏡,你要找這樣的醫生)。

 

林相宏醫師
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醫師建議民眾就醫要說出不適症狀。

 

醫生擔心病人自我診斷

很多人身體一有不適,會上網Google看看可能是怎麼回事,甚至有人在PTT上懷疑醫生擔心Google搶了自己的飯碗,才會很怕民眾查網路資料。

事實上,醫生不是怕你找Google醫生,他們知道這是人之常情,希望能找到原因,只是他們怕你受網路資訊牽累,影響他正確看診。

「我不喜歡病人這樣告訴我:『醫生,我有胃食道逆流,』」林相宏說,病人自我診斷,很可能會誤導醫生。

當病人擠滿診間,壓縮看診時間,如何有效讓醫師正確判斷疾病,除了醫師的經驗,病人的敘述其實相當重要。

 

病人對病情據實以報

他認為,病人只要據實以報,告訴醫生不舒服的症狀、部位以及疼痛的程度,詳細說明身體的變化和感受,以及用藥史、就醫史,而非劈頭就說,「我有胃食道逆流、我腸躁症、我胃潰瘍……,」反而無法得到正確治療。

「與其上網查資料,不如觀察不適症狀和吃喝拉撒有那些關連,什麼情形之下,會比較舒服,吃了那些藥,症狀變得更嚴重,」他如此提醒。

以內臟疾病來看,絕對不是從外觀部位就能正確判定病因。林相宏解釋,胃痛或肩膀痛可能是膽囊發炎,背痛可能是前面的胰臟發炎,應該找醫師檢查。

 

GOOGLE醫生
真人醫生的診斷絕對比Google醫生準確。

 

就診前準備超過一年的就醫資料

他說,由於健保雲端系統只能查詢一年以內的就醫資料,就診的時候,不妨攜帶超過一年的檢查報告,例如,用藥項目、影像檢查等等,如果做過自費醫療或檢查,最好能告訴醫生。

至於家族病史,涉及基因和疾病風險,也應該要告訴醫生。林相宏感嘆,有些人不夠了解家人長輩,對家族疾病一問三不知,他建議平時多和家人維繫感情。備妥這些資訊,必定比找Google醫生能對症下藥。

 

圖片來源:林相宏醫師、Pixabay、Photo AC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