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整形外科醫師來說,腳趾關節移植到受傷的手指在百年前就有,但是當年並沒有顯微手術,移植的趾關節往往不到一年就壞了。

直到30年前,醫界出現顯微手術,雖然可以延長趾關節移植後的使用期,但是,要能像手指般靈巧活動,應付生活所需,就是極大的考驗。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林有德以追根究底的態度,提出前所未聞的見解,是全球第一位提出解方的醫師(延伸閱讀: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孕育院長的搖籃)。

時間回到2008年,一名7歲兒童的中指關節被狗咬傷,造成開放性傷口,因為被細菌感染,引發骨髓炎。雖然手指外觀完整,關節已經損傷,無法動彈。

林有德使用顯微手術,將腳趾關節移植到手指,同時重建手指的伸展機轉(延伸閱讀:鄭明輝:獨步全球的上下肢淋巴水腫治療)。

 

林有德(左)透過顯微手術,將趾關節移植到手指,是全球第一位讓手指能屈能伸的醫師,改善了百年來關節不能伸直的問題。

 

這樣的手術方式改良了過去只能彎、無法伸直的缺憾。病童的手指移植之後,指關節完好如初,手指能伸能屈,經過復健,功能大大改善,可以返校學習,也能打球運動。

身為手外科專家的林有德有多年關節移植經驗,他曾經跟著中研院院士魏福全學習腳趾移植到斷手指的顯微手術,也治療過車禍傷者、在工作中受傷的沖床工、電鋸工、木匠,不過,當時的趾關節移植手術還不夠完備。

後來,他到美國梅約醫學研究所進修,提升技術。2006年,就在他返台後3年,遇到一名勞工,因為骨折,造成無名指關節毀損。他採用顯微手術,移植趾關節,這是他獨自完成的第一例手術,過程順利,也完全成功(延伸閱讀:斷腳接回的奇蹟:基隆長庚醫院治癒基隆潛水教練,3個月恢復行走)。

 

醫療專長:

1.改善百年來趾到指關節手術的缺點

2.累積100例趾到指關節手術

3.手術成功超過95%

治療優勢:

1.手指關節活動度提高為60~100

2.術後手指能屈能伸

 

不滿意自己的手術  尋找改進解方

「可是,我不滿意當時的移植結果!」林有德回憶。

雖然這名勞工對腳趾關節移植到手指,感到滿意,能夠重返職場,再也不來就醫,不接受追蹤治療,可是,他的手指不盡完美,只能彎曲,無法完全伸直,關節活動度只有40度。

林有德想要解決手指不能伸直的問題,於是,費心研究,進而發現傳統的趾到指關節移植手術存有缺失。

他解釋,一般人的腳趾關節活動度約70度,可是,移植到手指之後,關節活動度的平均值只達37度,兩者相差33度,使得移植後的手指活動範圍受限。過去文獻也指出,移植後的趾關節不能像手指關節自由伸直,是最大的問題。

 

林有德因為不滿意自己的移植手術,想要改進,於是,從中尋找答案,終於發現腳趾伸展肌腱的構造,因而成功改善趾關節到指關節移植手術 。

 

不滿意趾到指關節移植手術  發現新世界

「為什麼腳趾關節移植後只剩37度,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他想尋求答案,從2007年開始,遍尋文獻,並且回顧以往醫界移植的方法,查詢腳趾關節的解剖學構造,才發現相關研究資料非常稀少。

他猜測,手外科醫師只在意關節移植顯微手術能否成功、血管能否接通,只要血管能通,手指就能恢復關節的部分功能,病患可以抓握,也能工作。因此,醫師只專注手部結構,不關注腳趾解剖學,看到關節活動度差強人意,就不再細究。

2008年開始,他在手術過程中,仔細觀察腳趾關節、肌腱,並且研究生物力學,發現了一個醫界從未注意到的新觀念。他看到腳趾伸展肌腱在骨頭上的附著點,竟然與手指的伸展肌腱不同,以致腳趾移植到手指,會影響指關節活動度。

林有德找到這項重要的關鍵,有助改善趾到指移植手術。他發現95%的人腳趾肌腱長得跟手指不一樣,如果能模擬手指肌腱結構,在移植手術中改造腳趾肌腱,就能具有手指關節的功能,增加手指靈巧。

 

林有德執行手術時聚精會神,希望幫助病人恢復手指功能,甚至一位車禍造成手指骨折的護理師接受治療後,手指靈巧,可以協助醫師執行植髮手術。

 

揭開醫界忽略的腳趾結構  改良移植手術

於是,林有德很快就找到絕竅,只花了5年時間,便全然揭開醫界過去沒有注意的腳趾結構。

「經過改良的手術,手指關節活動度平均值可以提高到60度,最好的活動度可達到90~100度,伸展、彎曲幾乎和正常人無異!」他說。

2013年,林有德在整形外科界的重量級期刊《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發表基礎與臨床研究論文,向國際醫界公開腳趾移植手部的妙方,受到國際矚目。

奇妙的是,他還廢物利用,將損壞的手指關節移植到腳趾,手腳互調,病人的腳趾雖然不靈活,卻不影響行走。

由於移植以顯微手術進行,還要縫合關節血管,一個病人往往要耗費8~12個小時,術後還要花半年時間,接受復健訓練。雖然過程辛苦,林有德認為,只要能再度回復手指功能,一切努力都是值得。

 

榮譽:

2018年國家新創獎

Green’s Operative Hand Surgery, 8th Edition》作者之一

 

 

研發客製化手術方法  成功率超過95%

近年來,隨著社會注重職業安全,手指關節受傷的病人少了,林有德研究的對象雖然減少,他仍舊發展手術方法,還提供客製化服務,針對每個人不同的受傷狀況、生理構造,量身設計治療方式。

至今他累積了100名病例,手術成功率超過95%,追蹤最久的病人已經達14年,關節仍舊維持原貌。他創新的技法遠遠領先其他國家,世界各國與他相差至少3成,短期之內無法超越,成為台灣醫療的一大特色。

在這些病人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才從學校畢業的護理師,騎著機車要去醫院報到的第一天,在路上出了車禍,發生骨折,傷及手指關節,萎縮變形,手指歪了一邊,右手食指關節僵硬,無法彎曲伸展。

經過關節移植手術之後,她可以回到醫院工作,後來轉到醫美中心,擔任手術護理師,協助醫師執行植髮手術。他認為,協助這種手術需要精細的動作,可見護理師原本受傷的食指,功能恢復相當理想。

無獨有偶,一位埃及的外科醫師,在開羅街頭一場動亂中,手部遭到槍擊,關節缺損。經由介紹,他來台找魏福全治療,停留一個月期間,完成手術,經過復健訓練,回國之後,又能從事外科手術。

 

林有德因為解決了手外科百年來的大問題,受到國際醫界關注,年年應邀到國際知名的醫學會演講。

 

專注完美  近乎苛求

由於林有德解決了百年來的關節移植問題,年年受邀到國際知名的手外科年會裡演講,還在2018年獲得國家新創獎。

他發表過15篇相關論文,有一篇國外論文更一口氣引用他7篇論文。他也受邀撰寫3本國際教科書的關節移植章節,其中,有一本被喻為手外科教科書聖經的《Green’s Operative Hand Surgery, 8th Edition》,他在醫界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趾關節移植手術仍有進步的空間,我還在學習,」林有德謙虛地說,他特別喜歡一個汽車廣告的標語:「專注完美,近乎苛求」,也以此提醒自己要時時進步。

 

學歷:

美國Mayo Clinic梅約醫學研究所碩士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

基隆長庚醫院外科部部主任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傷科主任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傷科主治醫師

 

 

他表示,雖然建立了手術的基本模式,但是,面對這項新的技術,必須戰戰兢兢,既要奠基在傳統手外科的手術技巧,又要融入顯微手術,還得依據經驗,判斷病情,才能改善治療效果。

相信這位追求完美的醫師還在修改趾到指移植手術,希望到達至善至美的境界,這是病人的福氣。

 

圖片來源林有德醫師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