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普拿疼缺貨問題,這幾天食藥署要民眾購買同成分的乙醯胺酚止痛藥,不過,社區藥局每天還是遇到迷信品牌的人,指名要買普拿疼。

「都是廣告迷思害的!」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分析此次普拿疼缺貨現象。

她表示,普拿疼在1990年進入台灣,隨即投入大量廣告行銷,「值得醫藥界信賴,也值得您的信賴」的廣告詞至今仍留在某些民眾心裡,讓人誤以為它是唯一的止痛藥。

其實,常常打廣告的國產斯斯膠囊也可以止痛,只是名氣不夠大,詢問度不及普拿疼,「連張上淳、柯文哲、陳時中在防疫記者會上都直接提及普拿疼,視它為止痛藥代名詞,醫生都如此,何況一般民眾,」她搖頭感嘆。

 

泰諾tylenol
泰諾是乙醯胺酚的研發藥廠,在台名氣被普拿疼蓋過。

 

普拿疼在台行銷強大   名氣蓋過原廠

「普拿疼不是原廠藥,它是學名藥,只是藥廠行銷太強大,名氣蓋過了發明乙醯胺酚的原廠,」她表示。

原來乙醯胺酚的源頭是美國家族製藥商McNeil Laboratories以泰諾(Tylenol)之名,在1955年上市的退燒藥。當時為了和阿斯匹靈區隔,他們以兒童退燒藥之姿上市。

由於銷售成功,嬌生集團在1959年收購McNeil,一年之後,改為非處方藥,乙醯胺酚的藥品品牌也多了起來,普拿疼便是其一。沈采穎說,泰諾曾經在台銷售,因為來台時間比普拿疼晚,廣告量也比不上,後來黯然退出台灣市場。

對美國人來說,他們只知道泰諾,不知道普拿疼,台灣則恰好相反。

 

藥品
藥品認知應該從小教起,才能顧及用藥安全。

 

35%的雙北地區民眾   誤解藥品廣告

沈采穎說,藥品廣告會影響民眾認知和購買行為,她的碩士論文研究發現,35%的雙北地區民眾認為,沒有廣告的藥品就不是政府核准販售,都會地區都有如此的錯誤迷思,何況偏鄉地區。

她認為,藥品認知應該從小學教育著手,日本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課本就編列用藥安全的知識,藥品成分也將英文翻成日文,以日文標示,而非品牌名稱。

也就是說,日本人會辨識乙酼胺酚就是止痛藥,家家戶戶也有急救藥箱,這項做法值得食藥署參考。

 

大陸人來台買止痛藥   能夠指名乙醯胺酚

除了日本,韓國也以韓文翻譯標示藥品成分,不提品牌,中國大陸則捨棄英文,使用中文譯名,「我遇過大陸人來台買止痛藥,能直接說出『乙醯胺酚』,而不是指名普拿疼!」她說,大陸人可以做到,台灣人也行。

雖然縣市衛生局查緝藥品廣告,可是,仔細觀察,廣告畫面仍充滿暗示性背景。她舉例表示,漁民出海捕魚,先買一箱感冒糖漿,放在船上;藥酒廣告以營造工地為拍攝背景,可能會引導相關從業人員購買。

看來藥品行銷具有強大魔力,如何將用藥認知變得像廣告一般,深植人心,需要食藥署深思。

 

圖片來源:Photo AC、維基百科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