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醫美容易發生醫療糾紛?求診者有什麼樣的心理特質?醫護人員該如何自保?來聽專家解析。

醫美容易發生醫療糾紛,尤其是病人不滿療效,往往會向醫師提告求償。根據研究,這類醫糾牽涉求診者的心理特質,醫護人員該如何事先觀察對方,在治療前做好溝通?

曾經擔任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主任的麗星診所主治醫師張立人是身心科醫師,他研究醫美求診者的心態,在2022年出版《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在書中建議醫護人員應對求診者的溝通技巧(延伸閱讀:張立人用整合醫學幫自己減重,也治療病人)。

他認為,醫護人員不要急著治療,先詢問以下問題,初步了解求診者的身體與精神疾病史、心理狀況以及當時的精神狀態(延伸閱讀:抽脂就是減重嗎?兩者其實差很大),例如:

 

麗星診所醫師張立人是身心科專科醫師,他多方收集資料,研究醫美求診者的心態,建議醫護人員應對態度和言語技巧,避免產生醫療糾紛。

 

醫護人員詢問醫美求診者的技巧

「我會問你一些術前例行性的問題」,接著逐一詢問:

「你生過那些病?」

「做過那些手術?」

「吃過那些藥?」

「家裡有些什麼人?」

「婚姻狀態如何?」

「做什麼工作?」

 

榮譽:

1.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教學特殊優異獎

2.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獎」:《APP世代在想什麼:破解網路遊戲成癮、預防數位身心症狀》、《生活,依然美好:24個正向思考的秘訣》

3.衛生福利部「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上網不上癮》、《在工作中自我療癒》

4.授權中國法制出版社發行《在工作中自我療癒》簡體字版,書名為《不想上班有救吗:26个职场困扰的心理学处方》

 

醫護人員還可以這樣詢問

「最近一星期來,是否常感到緊張不安?」

「是否覺得容易苦惱或是動怒?」

「感到憂鬱、心情低落嗎?」

「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

「不好入睡嗎?」

「是否容易半夜醒來或是早醒?」

「有自殺的想法?」

 

國際研究發現醫美求診者容易有身心疾病

張立人收集國際間多方資料,從中發現部分醫美求診者有身心疾病。日本有研究顯示,47.7%的美容外科患者有焦慮症、身體臆形症、憂鬱症、妄想症等疾病,也有56%的患者對社會適應不佳。

根據《美容整形外科》期刊在2016年研究體形雕塑者發表研究,51%的求診者在精神症狀問卷上的分數,達到身心疾病的嚴重程度,而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人際敏感。

 

張立人從多項國際研究中發現,醫美求診者容易有人際敏感問題,看診的時候需要醫護人員耐心以對。

 

2017年,義大利醫界也同樣在這本期刊上發表論文。他們發現,和一般民眾相較,接受縮胃手術者較常出現身體臆形症,患有焦慮症,也容易衝動、有暴食、不安等心理特質。研究者建議整形外科醫師應該和精神科醫師合作,並且對體雕手術者進行心理評估。

 

張立人從身心科醫師的角度,在《皮膚營養學全書》探討醫美求診者的人格特質,以及醫護人員的應對之道。

 

醫美求診者易有的心理特質

張立人還查到一項國際資料,指出醫美求診者可能患有身心疾病,具有神經質性格,甚至是人格障礙,容易表現以下的心理特質:

 

學歷:

台大醫學系暨中國文學系輔系畢業

經歷: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主任、台大醫學系兼任講師、《健康遠見》網站百大顧問醫師、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醫師、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理事、正念助人學會創會理事

 

 

不停逛醫療院所,尋求最低價格和保證效果

急性子、沒耐性

對極小的異常,表現極大憂慮

帶著明星照片來就診

希望動手術取悅某人或換得全新的身分

不斷詢問,卻不願意聆聽

批評其他醫師

對醫護人員的同事態度不好

過度評價自我形象,不符現實

才剛經歷重大悲慘事件

正在接受身心疾病治療

自認應該享有特權

因此,他建議醫護人員事前透過心理評估、篩檢精神症狀,減少不要的手術,增加治療滿意度,也可以自保。

 

圖片來源:張立人醫師、pexels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