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急診醫學會約有30位具法律學位的醫生,這些醫、法雙修的醫生協助學會,處理地檢署、法院聲請的醫療糾紛鑑定案,並在2個月內完成鑑定報告,做為醫糾訴訟的判決依據之一。他們幫助遭遇急診醫療糾紛的醫生和病人,縮短訴訟時間。

 

 

遇到醫療糾紛,不只病人生心理痛苦,家人跟著受累,醫生也遭受內心折磨。如果提起訴訟,短則2~3年,長則10多年,醫病雙方心理壓力隨之加重。台灣急診醫學會創全台醫學會之先,在事發2個月內協助檢方和法院完成醫糾鑑定,希望縮短訴訟時間(延伸閱讀:醫療糾紛被告醫師:感謝那一場訴訟,我從此恣意遨遊醫療世界)。

這項醫糾鑑定協助係由身兼台灣急診醫學會常務理事的童綜合醫院副院長吳肇鑫發起,在急診醫師圈裡大受好評。

他表示,2000年之前,每年的醫糾案件是1200多件,後來,逐漸增加每年到4500多件,2012年甚至高達623件,每一件對醫病雙方都造成沈重負擔(延伸閱讀:全身麻醉後遺症:那一場沒有麻醉專科醫師的手術)。

這位擁有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學位的急診科專科醫師,關心醫糾議題,2003年就開始念東海法律碩士班。據他觀察,控告醫療糾紛的病人,超過一半以上提起刑事訴訟,這也成為主要的訴訟管道,民事訴訟比率僅約占1/3~1/4(延伸閱讀:台北市中醫師公會:集體醫責險減少醫糾訴訟

為了釐清醫師是否有醫療疏失,檢察官、法官會要求衛福部醫審會鑑定病歷,醫審會再找醫事、法學專家、學者及社會人士,以合議制討論方式,提出最終的鑑定報告,交由檢察官、法官判決。

如果病人不服判決結果,提出上訴,醫審會往往需要再度鑑定,耗費不少時日。

 

醫糾官司纏訟14年醫生心靈受創

「我見過一名醫生被告,官司纏訟14年,最後被判無罪,但是,他的心靈創傷難以平復!」,吳肇鑫表示。

為什麼醫糾官司訴訟曠日費時?吳肇鑫認為,一般的鑑定流程耗費約8~12個月,加上僅由一位初鑑醫師鑑定,如果不具法律素養,與法界不易溝通,檢察官、法官又不了解醫學,難以在短時間內依據鑑定報告下判決。

 

急診病人認為自己的病情嚴重,應該立刻治療,容易產生糾紛。

 

吳肇鑫進一步解釋,醫審會基於保護醫病隱私,只有該名初鑑醫師能夠閱讀完整病歷。他憑著自己的醫療標準,判斷有無醫療疏失或違反醫療常規,也衡量醫療過程與不良結果有無因果關係(延伸閱讀:連監察委員也看不下去的醫審會鑑定制度)。

然而,醫審會中其餘的醫學專家與社會人士受限隱私,無法閱讀整本病歷,在合議制之下,卻要參與討論,難以提出建設性意見。

也因此,醫糾案件歷經刑事、民事訴訟,一審、二審下來,換了初鑑醫師,鑑定報告就不一樣,彼此之間落差很大,常常令病家不服,質疑醫審會的公正性。

 

醫療專長:

急診、內科、重症

 

2個月內完成病歷鑑定報告

吳肇鑫表示,急診醫學會希望加速急診醫糾案的判決速度,從2014年協助地檢署和法院,每個案件由3位具有法律研究所學位的急診科醫師,在2個月內完成鑑定報告。

這3位受託醫師閱讀完整病歷,彼此討論,撰寫的鑑定報告送出之前,要經過學會的法律顧問審閱把關。學會關注醫糾官司,還成立「醫病關係暨法律委員會」,目前有30位具備法律學位的急診科醫師,每2年從中推派10多名醫師輪流參加。

 

童綜合醫院副院長吳肇鑫台灣協助急診醫學會協助鑑定醫療糾紛。

 

「為求公正,鑑定醫師不能與醫糾當事醫師屬於同一地區、也避免是同一醫療體系,避免利害關係,」他解釋。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吳肇鑫說,相較醫審會只有1名初鑑醫師,急診醫學會集3位具法律素養的醫學專家,建立共識,能根據鑑定問題實問實答,幫助檢察官或法官釋疑。

 

學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博士

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員榮醫院醫療副院長現任台灣急診醫學會常務理事現任台中市醫事法學會常務理事

 

 

學會完成的病歷鑑定報告,是否會袒護醫師?他表示,3位醫師與當事醫師沒有利害關係,而且鑑定結果經過討論,醫醫相護的機率很低,因此,鑑定品質獲地檢署和法院信任,鑑定報告內容在起訴處分書、判決書上,幾乎都被採用。

吳肇鑫還說,地檢署委託學會的鑑定案件愈來愈多,一開始,一年不到5件,現在每年約有10件,儼然成為檢察官、法官的重要幫手。

然而,發生醫糾機率最高的科別並不是急診科,高等法院法官廖建瑜統計,2016~2019年進入刑事審理的醫糾案以整形外科最多,進入民事審理者以骨科最多。由此可見,相關醫學會是否能仿照急診醫學會,協助鑑定病歷,值得深思。

 

圖片來源:吳肇鑫醫師、Unsplash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