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病人在假日找不到適當醫生會診,自行找另一名醫生,不料卻被誤診,王自強(化名)就是這樣失去了爸爸。他控訴醫院的醫療制度殺人,甚至發現醫生為了掩蓋誤診之事,竄改病歷,而醫院卻只想賠錢,息事寧人。

經過調解,他選擇和解,醫院主動提出賠償60萬元喪葬費。錢,不是目的,他只希望醫院增加醫生人力,改善假日會診問題。如今,6年過去了,眼見醫院愈蓋愈多,假日仍舊沒有醫生會診,護理人力不足,他的內心充滿無力。以下是他的自述:

 

 

2018年春節期間,我的爸爸被北部一家區域醫院誤診為大腸癌,開刀過世。隔天晚上,媽媽夢到爸爸告訴她,「我不是大腸癌!為什麼送我去開刀?」。

爸爸走的那一天,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被誤診為大腸癌。手術同意書是我簽的,兄弟姊妹和媽媽都怪罪我。自責心讓我非常懊悔,如果家裡真的有一個人要走,我希望走的是我,不是爸爸。

80多歲的爸爸平時在一家醫學中心看病。後來,住家附近一家區域醫院成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又有全人整合照護服務,多科會診,因此,捨大求小,就近治療(延伸閱讀:全身麻醉後遺症:那一場沒有麻醉專科醫師的手術)。

大年初三,爸爸心臟不舒服,我帶他去看急診,因為他心跳變慢,便住進醫院。可是,從初三到初五,病房不見醫生,直到初六開工,心臟科醫生才來。他判斷爸爸心臟衰竭,要裝心律調節器,當天就立即手術。

 

假日找不到醫生會診  爸爸命不該絕 

約莫一個小時後,醫生出來說,爸爸年紀大,心臟壁較薄,裝調節器,不慎被戳破,造成心包膜積液,壓迫心臟,心跳、血壓突然下降。雖然如此,我覺得這是手術風險,可能運氣不好,我不怪醫生延伸閱讀:病家扮演柯南,挖掘醫療體系的弊端)?

後來,醫生經由導管抽出積液,中午爸爸轉加護病房。到了晚上730,我們趁著探視視時間進入,被約束的爸爸因為護士忙碌,無暇餵飯,餓了一天,我們趕緊餵食,只見他狼吞虎嚥,吃下冷掉的白粥。

所幸他恢復得不錯,初七中午轉到普通病房,準備三天後出院返家。也因為他心情好,午餐吃了很多,吃得太急,沒想到食物塞住腸子,誘發腸阻塞,需要放置鼻胃管。

 

本案病家在假日找不到主治醫師,只好找曾經開過刀的醫師幫爸爸治療,不幸誤診為大腸癌。

 

主治醫師假日休息  誤診鬧人命

第二天是週末假日,我不放心爸爸,想要轉到台北的醫學中心,得有醫生寫病歷摘要。可是,心臟科醫生休息,無法會診腸胃科,病房裡也沒有住院醫師,便商請院內6年前曾經幫爸爸開膽結石的一般外科醫生協助。

沒想到這個外科醫生判斷爸爸得了大腸癌第三期,腫瘤塞住腸胃道,而且癌細胞轉移到淋巴跟肝臟,需要緊急動手術。我正懷疑爸爸從沒有做大腸鏡,醫生如何判斷病情?

醫生答說,他已看過報告,發現癌細胞長在降結腸,此時不宜做大腸鏡檢查,內視鏡的管子伸不進去,若是硬做,會刺破腸子。但是,爸爸的腹痛逐漸好轉,又打嗝又排氣,還能下床,醫生卻在旁催促,要馬上動刀,免得活不了兩天。

我因為不懂醫學,心慌意亂,病房裡的人也叫我要給爸爸求生的機會。我想,老人家才剛動完心臟手術,不一定能熬過第二個手術,我不敢告訴爸爸他得了癌症,只說是腸沾黏。

眼見醫生急著要我立即決定,我難過地哭了,爸爸的生跟死,就看這一次緊急手術!於是,我瞞著媽媽,不想讓她擔心,獨自簽下手術同意書。228日的假日下午,在心臟科醫師不知情,無人商量情況下,爸爸被推進了手術室。

1小時之後,醫生拿著切下的一截腸子給我看,說:「你很幸運,這腸子很正常,沒有癌變,我切下腸沾黏的部分,以後不會發病了。」此時,我心知不妙,哭著跪在手術室外。到了3月1日深夜,爸爸不幸過世了。

 

遭遇醫療糾紛  追查發生過程

爸爸的死,我覺得是我的錯。

媽媽得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求醫吃藥,大弟、二弟也一樣,家人對我很不諒解,我非常內疚。

我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沒有等麻醉科醫生做術前評估,就貿然簽下同意書?為什麼要拿病歷摘要,自作聰明,找來這個外科醫生?

後來,聽人家說,我才知道這個外科醫生醫術有問題,被院方視為「特別人物」。在他手下,經手病人多死於敗血症。想想6年前,爸爸讓他開膽結石,如果不是諮詢另一位醫師,緊急換抗生素,爸爸的敗血症可能也好不了。

爸爸走得很突然,我認為這是誤診,也是醫療糾紛。我想知道怎麼演變如此,病歷記載了什麼,便在33日向檢方申請保存病歷,到派出所做筆錄,並且在爸爸過世後20天,向醫院申請病歷。

 

本案病家控訴醫院沒有改善假日找不到主治醫師看診的問題

改病歷像編故事  擬賠錢了事

令人吃驚的是,醫院竟然竄改病歷,我曾經看過原本的病歷,對照新病歷,像編故事一般。

在爸爸的電子病歷中,假日會診的部分,都是手工書寫,是事後補上去的。他們解釋,醫生當時忙著治療,沒時間記錄,只好事後補寫。

竄改的部分包括:第一,病歷記載值班醫師在假日巡迴看診,其實當時是找不到醫師,他們沒到病房;第二,那個外科醫師是我找的,心臟科醫師卻補寫是他會診;第三,術前沒有麻醉評估,手術同意書卻出現麻醉科醫生的名字;第四,醫生將術後的小腸沾黏改為腸扭轉,兩者差距極大。

 

研讀醫學資料  醫審會報告有誤

為了知道腸沾黏、腸扭轉的差異,我讀了好幾本醫學書,查詢美國醫界的治療指引,才知道腸扭轉憑藉觸診,甚至目視病人反應,加上心跳、血壓、電腦斷層和X光,就能判斷。可是,醫院事後卻說,爸爸因為腹痛,要開刀判斷(延伸閱讀:連監察委員也看不下去的醫審會鑑定制度)。

現代醫學發達,怎麼可能倒退到開刀才能查病因? 那個外科醫師是庸醫嗎?怎麼連小腸和大腸都不知道?既然他被醫院視為「特別人物」,為什麼還讓他看診,誤導病情?事發之後,我詢問院方,要個交代,竟然沒有人出面!

我被逼得找民代幫忙,院長、外科醫生此時才出現,他們改口說,爸爸有腹水、又感染,仍堅持手術無誤,院方竟然開口問我:「你要多少錢?」。

為了查明真相,我同意檢方解剖爸爸的遺體。豈料檢方說爸爸有多囊腎,事實上,爸爸腎臟體積變小,沒有這個病;衛福部醫審會的鑑定報告護著醫生,竟然說,腹痛三天,需要手術剖腹,探查病情。

家屬遇到醫療糾紛,為了追查發生原因,往往要自行閱讀醫學資料。

每次出庭  再一次撕開心裡的痛

為了這件醫糾,我花了20萬元打官司不說,每出庭一次,就再一次撕開心裡的痛。

控告不是我的目的,半年後,我選擇和解。

我希望醫院增加假日醫生人力,改善假日會診制度,病人不再空等,院方也承諾改進。同時,我也要求外科醫生到家裡來,親自向媽媽說明。

可是,他們讓我失望了,除了給付喪葬費,對我不理不睬。

隔年春天,我知道一個越南太太得到肝病,年假期間轉診就醫,由於等不到醫生,在病房裡昏迷三天,肝功能指數飆到6000多,全身皮膚變成深黃色,轉到醫學中心的時候,必須換肝,就醫過程儼然是爸爸的翻版!

有多少人跟我一樣,遇到醫糾事故,變得無助?我相信,醫生也不願意發生醫糾,這是醫療制度的錯,誰能幫忙改善,救救病人呢?

 

圖片來源:Pexels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