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疫情死亡人數增加,醫療量能不足,70歲以上長者死亡人數比疫情前要多,這是否會縮減國人平均壽命,值得關注。
公衛專家經過計算,從2022年4月28日~5月15日,短短18天內,70歲以上長者死於疫情者,占53%,超過2015年~2019年同時期全死因背景死亡值的47%,也就是說,近期疫情大爆發,已經增加長者死亡率,成為不容忽視的訊號。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在5月18日的《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表示,2010年~2019年,70歲以上長者當中,每萬人平均每年死亡510人~550人。
其中,2015年~2019年之間,他們每萬人每年平均死亡523.1人。2016年之後,由於醫療進步,死亡率下降,到了2020年,甚至每萬人每年死亡不到480人,成為國人平均餘命延長的原因。

疫情之前,由於醫療進步,70歲以上長者死亡率在2016年以後開始下降,國人平均餘命頻創新高。
Omicron增加長者死亡率
可是,自從出現Omicron疫情,長者死亡率逐漸開始改變。
陳秀熙說,由於2022年初防疫表現良好,70歲以上長者死亡率低於2015年~2019年的全死因背景死亡值。
但是,仔細分析最近4月28日~5月15日,70歲以上長者死亡率在18天內提高為萬分之52.0人,2015年~2019年同時期全死因背景死亡為萬分之23.9人,兩相比較,超過2倍有餘。

今年4月底到5月中,70歲以上長者在18天內死亡速度加快,超乎過去5年同時期全死因背景值。
長者18天內死亡速度加快
這18天正好是疫情向上攀升的時候,加速70歲以上長者死亡,而且速度快得超越5年全死因背景值。
換句話說,2015年~2019年4月28日~5月15日,這18天內每有1名長者死亡,今年同時期就死了2.17名長者!
陳秀熙進一步換算,這18天,70歲以上長者因為確診、醫療量能不足而死亡者,占53%,超過全死因背景死亡的47%,他表示,這個現象不容忽視。
長照機構施打第4劑保平安
「長照機構的長者需要打第4劑,避免中重症,減輕醫療負擔,」陳秀熙如此強調。
團隊成員的林庭瑀博士引用一分英國132人的研究,無論是以AZ、BNT當基礎劑,施打第3劑之前,抗體濃度會掉到4000。然而,施打之後,抗體濃度可以上升到2萬,以AZ為基礎劑的70歲以上長者,抗體濃度會比70歲以下者略低。
研究還顯示,當受試者施打第4劑,原本體內抗體濃度只有4000,施打莫德納或BNT之後的28天,70歲以上長者的抗體濃度可以提高到4萬~8萬,不輸70歲以下者。

疫情讓美國人折壽將近2年,台灣平均餘命是否減少,值得關注。
長者死亡可能降低國民平均餘命
疫情之下,長者死亡人數攸關該國疫情總死亡人數,也影響國民平均餘命。
以美國為例,2020年平均餘命為77歲,比2019年的78.8歲,減少1.8歲,跌幅為75年以來最大,疫情成為第3大死因,造成全美35萬人喪命。
韓國也有類似發現,他們發現,超過 95%的 Omicron 死亡發生在 60 歲以上的民眾。流行病學專家在4月底就警告,Omicron死亡率高於流感,對長者致死的速度可能會導致韓國平均餘命下降。
台灣如果不注意醫療量能,讓長者死亡人數持續增加,我們引以為傲、頻創新高、81.3歲的平均餘命,男、女性平均壽命又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7.9歲、9.7歲,這項佳績還能維持嗎?有待觀察。
圖片來源:Unsplash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