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應該成為財團法人醫院董事會成員,參與醫院經營,」彰基員工在LINE群組說出對院方的期許。
近日彰基傳出院長陳穆寬利用職權,無故不續聘醫師,調動員工的工作地點以及職務內容,有人因此離去,卻也有人選擇留下,期盼院方改變經營態度,同意員工能進入董事會。
董事會易與醫院形成關係人交易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支持彰基員工的建議,執行長林雅惠表示,財團法人醫院成立之時,是一群人為了提高國人醫療品質、照顧弱勢族群、提升偏遠地區醫療水準,屬於非營利性質的公益團體。
可是,當醫院純益率超過正常報酬率,財團法人的公益性質便受到質疑,他們會將利潤「搬到」財團法人董事所屬的其他事業,形成「關係人交易」。
林雅惠舉例,醫院將清潔、保全、洗腎業務外包給與董事有密切關係的機構或人士,相關費用便跟著轉到關係企業;醫院資金存放在關係人的銀行,或是由關係人借貸資金給醫院,賺取利息,這些種種都會使財團法人醫院變相為財團。

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前排中間著黑色外套者)和醫療團體到監察院陳情,抗議衛福部對財團法人醫院弊端處理不力。
財團法人醫院變相為財團
以彰基為例,台灣百合公義協會在2021年指控,彰基將所有清潔業務外包給董事長陳信良擁有的彰山環保公司,時間長達10多年,沒有公開招標和審議,一年近億元的費用讓董事長賺取不當暴利。
因此,董事會應該設置員工董事1至數名,杜絕弊端。林雅惠說,德國有研究顯示,董事會設立員工董事,有助監督企業治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SR),提高生產效率、獲利率以及創新能力,也可以讓會計資訊透明。
她進一步解釋,由於員工了解企業內各階層的運作狀況,向董事會提供意見,有助保障勞工權益,至少已經有19個歐洲國家要求企業必須設置員工董事。

醫院高層主管不能體會基層醫護的辛勞與無奈。
員工董事應該由非主管員工直接選舉
「員工董事應該由非主管員工直接選舉,」林雅惠表示,基層醫護勞動權益遭到侵害,那分無奈與無助非高層主管所能體會。既然總統、立委可以直選,員工董事也能夠直選,由他們為基層醫護發聲,捍衛勞權。
以彰基前皮膚科醫師邱足滿、前一般外科醫師陳堯俐沒有收到聘書,遭到院長「離職」,勞動權益受損來看,林雅惠說,在沒有員工董事的情形下,衛福部應該比照「教師法」,在醫院裡為員工設立申訴救濟管道,讓他們有申訴機會。

血汗醫護存在多年,醫院董事會應該設立薪酬委員會,薪資事宜不能只由董事會決定。
醫院董事會應設立薪酬委員會
至於去年底不斷傳出有醫院扣除部分防疫津貼,護理師無法如數領取之情事,林雅惠認為,董事會應該仿照上市櫃公司,設立薪酬委員會,讓醫院的加薪條款先經由薪酬委員會把關審議,而非僅由董事會說了算數。
她解釋,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尚且認為獲利盈餘來自員工貢獻,血汗醫護的辛勞更應受到非營利醫院關懷。雖然外界認為醫院評鑑可以搶救血汗醫護,眾所周知,評鑑審查的工作班表,真實性令人質疑,董事會需要變身改革,才有新氣象。
儘管醫改會在2018年與70個相關團體共同連署,同時拜會4個黨團,希望能修改「醫療法」,調整現行的董事會模式,搶救血汗醫護,不過,林雅惠感嘆,4年過去了,仍在原地踏步,改善之日遙遙無期。
看來衛福部還需要下定決心,努力與醫院經營者協調,才能幫助醫護員工。
圖片來源:醫改會、Unsplash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