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蘇貞昌提出「新台灣模式」防疫,強調輕症、無症狀比率達99.7%,看來政府正朝向與病毒共存,未來每天可能都會是百例。
雖然這或許可以建立台灣的「混合免疫力」:染疫後康復,再打疫苗,增加保護力,或是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所言,打完3劑,第4劑以感染Omicron為加強劑,只是對染疫率遠低於國際的台灣人,是否有勇氣接受這項挑戰?
清明連假第三天,本土有183個案例,再創新高,境外移入則為97例。關心疫情的林氏璧醫師在臉書上表示,本土案例不到250例,顯示疫情在控制之內,共存是政府的大方向,不強求清零。
沈政男醫師也在臉書上說,不少案例是藉由疫調、匡列找到的已感染者,桃園、基隆都在控制範圍內,只要持續進行相關工作,Rt值低於2,清零與共存就不會矛盾。
雖然本土案例數字一天比一天高,阿中部長強調,在正常生活下,做好防疫,大型活動如果有1、2個人染疫,不會停下來,然而,屏東縣今天還是因為一名遊客確診,立刻停止「台灣祭」音樂活動。
疫情確實擋不住大家在連假品嚐美食、出遊的興致。以台南美食店家為例,粽子店、牛肉湯店才傳出確診足跡,完成清消之後,仍吸引大批人潮,而且有人清早就開始排隊,擠得水洩不通,遊客不減反增。

屏東縣政府發現一名遊客染疫,立即停辦墾丁「台灣祭」音樂活動,保護民眾安全。
未來台灣可能一天幾百例本土確診
「新台灣模式」之下,病毒進入社區的機會將會增加,即使現有的防範措施一樣不少,可以想見,染疫的人數將會愈來愈多,誠如柯P所說,「台灣每天幾百例是小case。」
因此,蘇貞昌喊出:打過疫苗的人確診,會有99.7%是輕症、無症狀,叫大家不要害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姜冠宇醫師認為,推動「新台灣模式」,確診人數上升,台灣將成為混合免疫社區,只要確診人數不超過醫療量能負荷,避免體力虛弱的長者死亡,不致走上短時間大量感染、死亡的香港模式。
與其快速大量染疫,他認為,不如長時間少量累積感染,慢慢放病毒進來,這是建立混合免疫社區的必經之路,只要每天人數不超過500人、1000人,醫療不崩潰,死亡人數也會少。
他說,觀察歐美國家,因為先行大量感染,因此,疫苗覆蓋率足夠就會開放。換成台灣,如果自己周遭的人都曾經染疫,就完成與病毒共存的階段。
研究顯示 混合免疫社區有最強保護力
混合免疫社區是什麼樣的情況?根據《刺胳針傳染病期刊》在4月1日公布的研究顯示,染疫後康復,擁有自然免疫力,並完整接種疫苗,這樣的人具有混合免疫力,擁有最強的抗病毒保護力。
這項研究分析巴西2020年到2021年超過20萬人的健康資料。巴西是疫情重災區,染疫死亡總數高居全球第2,僅次於美國。他們發現,對染疫康復者來說,注射BNT和AZ疫苗可提供90%的保護力,免於住院或死亡威脅;科興疫苗有81%的效力;嬌生疫苗則有58%的防護力。
瑞典到2021年10月的數據研究也發現,染疫後康復的人具有的高度保護力,最常可以維持20個月,免於再感染。如果他們染疫康復,又打2劑疫苗,具有混合免疫力,再感染的風險又降低66%。
如果台灣像國際一樣,靠感染增加保護力,建立混合免疫社區,不知有多少人會願意呢?
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