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疾管署在今年6月發現,疫情期間,重症病人增加抗生素的用量,細菌抗藥性的比率跟著增加。
國內也有類似情況,疾管署統計,加護病房有部分細菌的抗藥性比率增加到9成,如果這個現象沒有改善,推估到了2050年,台灣每年會有3.3萬人因為無藥可醫而死亡。以每年有15萬人死亡計算,超過1/5是死於抗藥性細菌。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疫情期間,醫護人員除了對抗病毒,伴隨而來的細菌抗藥性會使治療更加棘手。有研究顯示,確診者如果合併抗藥性細菌感染,住院時間會延長3~5倍。
抗藥性細菌在疫情過後增加
他說,罹患癌症、身上裝置管路的病人因為免疫力不好,容易有院內感染,一旦引發敗血症,是重症醫師要解決的挑難題。以加護病房來看,常見肺炎和敗血症,克雷白氏肺炎菌是主要的致病菌。
疾管署發現,每5名社區性肺炎併發敗血症的病人,有1人是感染克雷白氏肺炎菌,而這種抗藥性細菌28天的致死率高達36.5%。
值得注意的是,醫學中心的抗藥性細菌在今年第一季較去年降低11.5%,可是,區域醫院卻上升18.2%。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曾經調查,8成醫護人員坦承,抗生素無法合理使用是因為他們對抗生素認知不足、抗生素管理沒有到位,加上感染科人力不足,導致抗藥性細菌問題難以解決。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感染科醫師人力荒使細菌抗藥性更加嚴重。

感染科專家和疾管署署長周志浩(左二)提醒民眾,不要自己買抗生素。
原因一:感染科醫師人力不足
「國內超過半數的區域醫院,感染科醫師只有1位,人力不足是影響抗藥性細菌增加的一項原因,」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進一步解釋。
他表示,感染科醫師肩負抗生素管理、感染管制,可以減少18%抗藥性細菌導致的死亡,然而,醫師要審核所有住院病人的抗生素,又要做好院內感染管制,此時遇到疫情來襲,責任重大。
事實上,感染科醫師已經出現嚴重人才荒,王復德說,2011年以前,平均每年大約有40名醫師報考專科執照,可是,2016年開始,一年約莫只有20人,有時候甚至不到20人!
「目前全台有700多名感染科醫師,老的老,小的小,中間出現斷層,」他擔心等到資深醫師退休,經驗傳承將發生問題。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認為,感染科醫師花費時間,審核抗生素使用情形,幫助病人降低抗藥性細菌機率,也節省健保支出,卻沒有回報,影響醫師報考感染科專科執照的意願。
王復德建議,健保署應訂定「醫療機構感染管制作業」,納入給付項目,鼓勵感染科醫師,也可以仿照糖尿病照護品質計畫,以獎金鼓勵照護良好的感染科團隊。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認為,感染科醫師監督院內感染,健保署應給予給付。
原因二:缺乏藥廠研發新抗生素
除了醫師人力不足,缺乏新藥是抗藥性細菌比率增加的是另一項原因。
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由於藥品研發耗時,成本也高,自從1987年以來,超過35年沒有對付細菌的新抗生素問世,加上富有國家的癌症、心血管疾病快速增加,多數藥廠基於利潤,轉而投入。
陳宜君提醒民眾,使用抗生素有「四不一要」原則:「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從11月17日開始,在7家醫學中心舉辦衛教展覽,推廣相關理念。

台大醫院大廳展示細菌抗藥性知識,提醒民眾認識抗生素。
圖片來源:Dr.131醫生醫、台大醫院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