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溝通不只是對國內病人,當國際病人來台治療,如何讓他們病得醫治、平安回家,是推動國際醫療的重要課題。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李紹榕注重醫病溝通,他開過2000例心臟手術,有不少海外病人。他以自身經驗,建議醫護人員治病之前,務必和病人清楚溝通,避免治療之後發生期待落差。以下是他的看法:
在我的病人中,有些來自東南亞地區,可能是種族因素使然,會有肥胖型病人來動心臟手術。
記得一名60多歲、患有肥厚性心肌病變的印尼婦女,後來死在加護病房,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是不會接下這種高風險的病人。
我檢視家屬先前帶來的病歷,本來打算使用微創心臟中膈肌肉切除,以及瓣膜修補手術,費用是50多萬元。等上了手術檯,才發現她太胖了,胸部太大,脂肪太過肥厚,那時候還沒有達文西機器人手臂,器械難以穿過層層疊疊的脂肪,到達心臟,手術十分困難。
我改用傳統的正胸手術,即便如此,她還是太胖,脂肪厚到遮住心臟某些出血點,以致我無法看清有那些地方在流血。後來,她血流不住,我大量輸血,把她送到加護病房,用葉克膜搶救生命。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李紹榕關注醫病溝通,他建議,醫護人員在治療之前,要海外病人先設想治療有可能失敗。
病人術後死亡 醫療費大幅增加
沒想到病人後來因為心臟不能止血而過世,她的醫療費用因為住加護病房、輸血及葉克膜等急救項目,增加到80多萬元,遠遠超過原來的預算。病人沒能活著回去,治療費卻大幅增加,我感到壓力很大,也相當尷尬。
雖然病人家屬在出院時,付清所有的錢,可是,我永遠忘不了這個教訓。心臟外科本來就是會面對急重難症,我希望能救活每個病人,願意冒著風險執行手術。
海外病人願意離鄉背井,出國看診,就是希望能夠痊癒。假使醫生沒有治好,名譽是否受損?是否也影響他的同胞日後來台灣治療的意願呢?

海外病人千里迢迢來台,對醫生抱持期望,希望能把病治好,醫師有責任和病人清楚溝通,讓他們了解費用和療效。
選擇風險可控的海外病人
想到這裡,真希望那時候沒有接下這個手術。我認為,治療海外病人,必須選擇有把握能治癒、風險可控的病例,讓台灣的醫療名聲能夠遠播。
因此,我建議治療海外病人之前,要清楚和他們溝通醫療費用以及療效這兩件事,醫病雙方建立共識,維護彼此權益。
- 醫療費用會依照病情變化而有出入,萬一超過預算,能否接受?超過多少是可接受範圍?
- 再怎麼成功率高的治療,還是有失敗的可能,病人和家屬有沒有做最壞的打算?
- 要求病人和家屬事先思考:萬一發生手術,他們有什麼對策?
我提出經驗,供大家參考,希望每一個海外病人都能重獲健康。
圖片來源:李紹榕醫師、 Unsplash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