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在5月2日宣布,沒有症狀、快篩陽性者才能到醫院做PCR核酸檢測。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提醒,快篩試劑有30%的偽陰性,靈敏度只有70%。
也是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的李建璋表示,從大規模試驗結果來看,每10個染疫病患使用快篩檢測,會遺漏3~6個病患,而這些漏網之魚有一大部分具有感染性,值得大家注意。
李建璋耗費許多功夫,蒐集快篩試劑資料,自行比對,在臉書公開自己的心得發現,他列出4項提醒:
政府應監測快篩試劑 淘汰靈敏度小於7成者
- 有症狀並有接觸史的民眾,即使快篩陰性,也應該使用PCR確認。
2.機構(例如醫院)或是大型集會如果使用快篩管制進出,建議進行2次快篩,減少偽陰性機率。
3.急診應該視症狀嚴重程度分流病人,而非視快篩的陰陽性結果,也就是說,快篩陰性、症狀嚴重者可以看急診,快篩陽性、沒有症狀者應該到門診。
4.政府要和醫學中心合作,定期進行快篩試劑臨床試驗,並且公佈數據,靈敏度小於70%的廠牌應該退出市場。
「與病毒共存的時代,快篩試劑變成常用的自我檢測工具,」李建璋想要了解快篩正確性,著手找資料研究。他認為,快篩雖然和驗孕棒一樣簡單,可是,要解釋結果,困難度卻大上100倍。

李建璋醫師在臉書上表示,他比對衛福部資料和醫學期刊,發現後者宣稱快篩試劑的靈敏度只有7成,與衛福部的9成出現差距。
衛福部說快篩準確率90% 醫學期刊認為要打折
他說,衛福部的網路資訊顯示,台灣買到的快篩試劑,準確率高達90%以上,但是,查詢醫學頂級期刊文獻,卻是另一回事。以靈敏度部分為例,普遍最少會減少10%,難道是廠商送交食藥署的資料過度浮誇?到底孰是孰非?
為了探究真實性,李建璋以考試作為比喻:「食藥署要求的是模擬考,醫學文獻則是真正的指考。」
他說,食藥署要求廠商在標準情境下,對產品的陽性和陰性進行檢測,然而,真實世界中,病人的病毒量、檢體的品質差異會很大,快篩試劑進入真實世界,其正確性不可能和實驗室一模一樣。
大規模研究顯示 多數快篩試劑靈敏度介於40~70%
以全球生產快篩試劑最多的羅氏、亞培來看,他們的產品在真實環境下,敏感度充其量只有70%。最近一項大規模研究統計市面上所有快篩臨床試驗的數據,靈敏度大部分介於40~70%之間。
也就是說,每10個感染COVID的病患使用快篩檢測,會遺漏3~6人,而這些漏網之魚有一大部分具感染性。
如果病人在接觸感染後5天,有症狀,而且病毒量高(CT值低於30),快篩試劑的靈敏度才可能提高到80%以上。
除了羅氏和亞培,李建璋還想尋找食藥署核准的其他廠商,只是花了許多功夫,無法查詢,沒有找到臨床試驗的資料,無法評估真實的準確度。
「所以,從此以後請不要再說,快篩的正確率有90%以上,真實的情況是靈敏度只有70%,有30%的假陰性,」他如此呼籲,希望以正社會視聽。
首圖來源:業者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