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名台灣攝影記者到印度工作,遭到槍擊,在當地醫院接受手術治療,染上「超級細菌」NDM-1,成為台灣帶有此菌第一人。時隔13年後的今天,這個抗藥性強的超級細菌在社區能夠看見,大小醫院裡也愈來愈多。
感染科醫師提醒大家,抗藥性細菌的威脅無聲無息,卻存在我們四周,已經成為隱形風暴。由於新型抗生素研發緩慢,預估2050年全球每年會有1000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台灣每年則有3.3萬人因此死亡。
面對抗藥性細菌的攻擊,醫師建議,除了勤洗手,注意飲食和環境衛生,還要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定期施打肺炎鏈球菌等抗細菌疫苗,做好自身保護。
疫情之後 抗藥性細菌更加盛行
美國傳染病學會在2004年提出6種無藥可用的抗藥性細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到了2017年,WHO公布10種嚴重抗藥性細菌,這6種不但在榜單上,也列為第一及第二緊急類。
許多人會留意癌症、新冠肺炎死亡,卻不知道抗藥性細菌會悄悄影響人體健康和性命。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根據最新的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台灣在疫情期間,醫院加護病房的抗藥性細菌普遍升高,其中,區域醫院加護病房增幅較大。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憂心投入感染科醫師愈來愈少。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社區已經有抗藥性細菌。
不只加護病房 台灣社區也有抗藥性細菌
不只加護病房,社區也出現抗藥性細菌風險,值得注意。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一名51歲女性因為確診,高燒4天,肺部浸潤,她身上驗出綠膿桿菌、革蘭氏陰性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為了對抗這3種抗藥性細菌,用上最後一線抗生素Colistin,住院近一個月才康復。
「Colistin是1947年研發,1970年在美國上市,到了21世紀,還被視為最後一線抗生素,可見新藥問市有多麼困難!」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感嘆。
她表示,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報告指出,自2017年以來,只有12種抗生素獲得批准,台灣目前引進3種,可見新藥研發跟不上細菌抗藥的速度。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感嘆,抗生素研發跟不上細菌抗藥的演變速度。

疾管署長莊人祥(右三)提醒民眾注意衛生,避免抗藥性細菌。
抗藥性細菌 影響癌症治療
感染科醫師如果有多種藥物選擇,就可以避開細菌抗藥性問題。陳宜君說,例如,患有敗血症的老人、孕婦,癌症病人,一旦抗生素藥物選擇受限,就不利治療。
當許多藥廠集中火力研發癌症藥物,一項英國研究估計,1/5的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使用抗生素,細菌抗藥性會影響醫師選擇藥物,近3成醫師認為,5年之內,因為抗藥性,癌症治療選擇將會受限。
由於近期國內發生缺藥問題,第一、二線抗生素不足,邱政洵說,目前有國產學名藥替代,不過,萬一學名藥也缺,將加重抗藥性細菌的性命威脅。
王復德認為,除了新型抗生素研發不及,投入感染科的醫事人力應該要受鼓勵。由於工作繁重,報考感染科的醫師最近10年少了一半,從每年40人降為20人,他擔心後繼無人,希望衛福部能夠正視。
圖片來源:Photo AC、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控制學會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