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本土案例為216例,創下今年新高,但是,阿中部長說,疫情還沒有到最高峰。
觀察目前指揮中心採取正常生活之下,做好防疫,也在擬定未來單日超過1500人確診的隔離方式,可以推測政府偏向與病毒共存。由於BA.2傳播力強大,當你身邊的感染者愈來愈多,朝向群體免疫,是否為另一種清零?

政府為顧及經濟,防疫措施偏向與病毒共存,可以想見確診、重症、死亡人數會增加,也將拉升群體免疫。
政府邁向漸進式與病毒共存
這幾天是清明連假,篩檢量比平日少,216例已經創下今年新高,可以想見接下來會有更多確診者。阿中部長今天就要求,縣市政府準備至少50間加強型防疫旅館收治輕症病患,將來單日如果超過1500人確診,會啟動在家隔離措施。
他強調,以現階段醫療量能來看,專責病房、負壓病房的空床率是68.3%,不過,新北市長侯友宜在4/5呼籲中央,儘早讓無症狀、輕症者能在宅照護。
「政府邁向漸進式與病毒共存,」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臉書上解讀阿中部長的做法。
他說,現在的戰略很清楚,控制疫情規模,讓確診人數緩步增加,使醫療系統和民眾心理逐步適應,以便疫情突然爆增,可以減少傷亡。
他推測,如果沒有意外,防疫措施將愈來愈寬鬆,確診人數也會愈來愈多,這是通往解封開放的過渡期,也是必經之路。一旦確診人數呈指數型爆增,醫療量能無法負荷,才會暫時緊縮社交活動。
未來每日確診人數破千、破萬
「假使未來每日確診人數破千、破萬,不會覺得驚訝,因為這是恢復完全正常生活的必經道路,」謝宗學說,世界各國都在走這條路,只是台灣走得比較緩慢,是用更平穩的方式達到與病毒共存。
這樣一來,在醫療量能容忍的範圍內,想像下一刻,我們周遭將會有更多人染疫、重症、死亡,輕症者居家隔離,同一棟大樓、公寓將會有更多確診者。
世界防疫第一的金字招牌能否維持
一旦多數人正面迎戰病毒,身體的免疫系統受到攻擊,或重症或輕症或無症狀,群體免疫會拉升到某種程度,是否能視為另一種清零?
感染科醫師陳煥昇認為,BA.2傳播力比Omicron快,殺傷力下降,當疫情變得像流感,政府不以清零為目標,輕症、無症狀者宛如流感病患,不必長期隔離,自由在社區活動,我們能否接受這樣的場景?
謝宗學推測,在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過程,隨著確診、死亡人數上升,指揮中心未來會遭受指責攻擊,然而,防疫兩年多以來,他覺得指揮中心是全球頂尖專業防疫團隊之一,找不到更好的團隊。
事實也確實如謝宗學所言,從多項國際數據來看,台灣用嚴守邊境換來世界第一的防疫成績,只是當我們也跟隨國際,走上開放的時候,世界第一的金字招牌是否會掉漆?還能撐多久呢?
圖片來源:PIXABAY
⇩⇩⇩⇩⇩⇩按讚訂閱看更多⇩⇩⇩⇩⇩⇩